林靖風 - 微溫的舌頭: M+「貝聿銘:人生如建築」 | 優雅以後

  從甚麼時候開始,我們摒棄了對於美感和浪漫的想像?現今社會彷彿只是在追求功能和效率上的進步。不論是在藝術、建築或是設計裏,人們在觀賞一件作品的時候,都會首先留意到它所賦予自己的感覺。M+在西展廳帶來美籍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的首個回顧展「貝聿銘:人生如建築」,在其中展出一系列草圖、錄像及模型等的檔案紀錄,以探討建築和生活之間互相牽引的關係。

  在《第一人稱單數:貝聿銘》的訪問選段中,貝聿銘以信樂町神苑裏的「天使之喜」鐘塔回應着建築和雕塑的分別:「在我的設計中,這是最接近雕塑的。建築和雕塑是相關的,但建築師往往要考慮功能性,所以做不成雕塑家所做的事。」在設計項目時的貝聿銘,都會嘗試融入藝術家的作品在其中,譬如位於國家美術館東館中庭的亨利.摩爾作品《刀鋒鏡兩件》及畢加索與卡爾.奈沙赫合作在紐約大學大學廣場的中央庭園的作品《西爾維特半身像》。

  M+亦與香港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的建築學院合作,在展覽中製作了貝聿銘已經建成和沒有實現的項目模型。想起一位俄羅斯的建築師朋友曾對我說:「每次到訪一座建築物,我都希望以自己的舌頭來舔它們的牆身——這樣才會感受到材料的真正溫度。」即使是擁有晦暗色彩的水泥,在經過打磨和修飾以後,也會傳遞着屬於自身獨有的溫度。

林靖風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