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紀豪 - 蕭邦之心 | 無名指

  最近迷上了蘇州評彈,2個月竟去了3次江南。朋友知道我本行是西洋古典音樂,推薦我去烏鎮木心博物館看《蕭邦之心》展覽。不會吧?波蘭怎會願意借出作曲家的心臟?網上一搜,展品裏果然沒有這一項,蕭邦之心仍藏在華沙聖十字教堂的碑柱之內,連波蘭人都無緣得見。

  1830年「十一月起義」前,20歲的蕭邦帶一把波蘭的泥土遠赴法國,翌年起義失敗,波蘭亡國,從此他再未踏上故土。死前他囑咐要把心送回故國,醫生剖出心臟泡浸在白蘭地中,由他姐姐Ludwika帶走,先闖奥地利邊境,再成功避過俄國邊防軍檢查,送回華沙,最後安放在教堂內。

  自中世紀起,歐洲便有從屍體剖出器官作防腐處理的做法,蕭邦的遺願不算破格,卻流露出羸弱外表下濃烈的感情。他死前說了一句耐人尋味的話:「發誓把我剖開,這樣我不至被活埋。」肉身雖死,心仍活。

  從蘇州到烏鎮的路上,我想起建造闔閭大城(今蘇州)的伍子胥。《史記》說他遭伯嚭誣陷,吳王夫差不辨是非將他賜死,就義前伍子胥慷慨地說:「把我的眼珠子挖出來掛在城門上,我要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後來越王勾踐臥薪嘗膽,果真滅了吳國。民間傳說,城門上伍子胥眼珠放出閃電,嚇得越軍不敢入城。

  伍子胥英靈不滅,蕭邦死心不息,念兹在兹,雖死猶生。

譚紀豪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