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榕榕(Ruby) - 適合自己的腕錶 | 榕榕細語
如果大家有留意榕榕的社交平台,或許會發現我最近加入了香港電台第一台的一個全新節目《港識生活館》。這節目以知識構建,內容包羅時尚、藝術、創意和人文,逢星期一主題便跟時尚有關。在剛過去一集的嘉賓,就有Watch Professor學院創辦人兼獨立錶評人陳楷遜(Carson Chan)。
陳楷遜於美國加州州立理工大學畢業後回流返港,先後擔任過Richard Mille亞洲區總經理、Bonhams拍賣行亞洲董事總經理及高級腕錶部主管,現於瑞士高級製錶基金會(Fondation de la Haute Horlogerie, FHH)出任總理事一職,以顧問身份推廣瑞士高級鐘錶文化和培訓學員,他的三個身份都是離不開腕錶。
在訪談中有一段對話令我留下深刻印象,他談到不少人都有一種錯覺,就是如要入手腕錶,必須有一定的財力去購買、去收藏、去投資。但其實不一定如此,腕錶和衣服非常類近,某程度上是反映個人品味。大熱款式的腕錶不一定適合你,就像買衣服時,要了解剪裁是否適合自己一樣。或許因為衣服是我們較常接觸到,很容易當下就能判斷出來,但買腕錶時往往會墮入迷惘,不知道如何揀選適合自己的,結果就隨着潮流走,甚至乾脆以身份象徵作為入手的條件,是否配合自己腕形或性格已成次要。
腕錶收藏者都認為,收藏是分階段性的。第一階段處於還在認識腕錶界,會多做資料蒐集。第二階段就是買一些較罕有腕錶,那些腕錶或許有着無人不曉的地位,甚至價值不菲,入手困難,但又可能未必適合自己。再進階一點,第三階段的收藏家會收窄入手範圍,因為他們有了經驗,對腕錶與自身有足夠認知,知道甚麼才是最適合,能夠從中凸顯品味與自信。
腕錶和衣服一樣,很多時消費者單看介紹後就順着潮流盲目入手,卻未有好好試戴過、認真感受過才判斷是否適合自己,變相被潮流牽着鼻子走,甚至擔心買了非主流款式的腕錶而不被認同。Carson這番話也給我帶來反思,他建立Watch Professor學院這個平台,正正希望給大家更好的渠道多認識腕錶,對腕錶有了全備的知識,自然有助在過程中尋找出真正屬於自己類型。
除了收藏腕錶與購買衣服,這番話某程度上亦能套用於人生大大小小的事情之上,實在發人深省。
馮榕榕(Ru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