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明新 - 大牛、金牛、青蟹、花蟹、咖啡妹和大棉胎 | 猛料阿Sir講古
香港的八達通是最早和成功的電子支付,國內亦後來居上,電子支付領先全球,已成為日常生活一部分,很多人特別是年輕一輩越來越少見到實體的硬幣和鈔票,有些地方更停收低面額的硬幣,又因為恐防收到偽鈔,除銀行外,1000元甚至500元紙幣一般都不被小商販接受。信用卡、電子支付和網上交易的普及像神偷從我們的口袋慢慢偷走了硬幣和鈔票,很多以往付款找續已被「嘟」一聲取代了。年前的新冠疫情肆虐,擔心鈔票帶有病菌和政府透過電子方式派錢,使電子支付更趨普及。
無可否認,錢鈔在手總比電子支付實在和有趣味很多。香港在不同時期設計的鈔票,中西文化交融,加上不同國籍設計者的想像,活現在精雕細印刷的特製紙張上,很多被冠上有趣和傳神的別名,成為生活文化趣味一部分,硬幣特別是低面值的稱為「濕柴或神沙」;五仙稱為「斗零(令)」(中國明朝與外通商是使用白銀,後有流通的西班牙銀元重量為27.4克,清光緒時期兩廣總督張之洞在廣州仿照西班牙銀元鑄造中國銀幣,最細有五分,即一圓的百分之五,1.37克,重三分六厘,當時廣州流行一種背語「之辰代碼」,三為「斗」、六為「零」);一圓又稱為「一皮、一餅、一蚊、一蚊雞和一雞屎」等;現今的十元硬幣稱為「金銀潤」,用紅和黃銅鎳合金鑄成,雙色配合好像中國臘味金銀潤腸。
早年因為香港上海滙豐銀行的鈔票流通比較多,故多是根據其鈔票冠以有趣的別名,10元鈔票是綠色,稱為「青蟹」,(政府於2002年發行的10元鈔票是多顏色的為「花蟹」,2007年改為塑膠稱為「膠蟹」);100元是紅色,稱為「紅底/紅衫/紅衫魚」;500元鈔票左邊有一頭大水牛,故稱為「大牛」,後來發行的金色1000元為「金牛」。坊間又把不同的鈔票冠以不同的別名方便使用及添加其趣味,比較有趣的有「擔水佬」,19世紀豐銀行發行的5元有一個人擔着一些東西;1927至1959年2月發行的100元有一女人拿着經書,大尺寸的稱為「大聖書」,1959至1972年發行較細張的稱為「小聖書」,1927至1930年伍佰元是咖啡色,一邊有一女士,稱為「咖啡妹」;1935至1969年500元有一豐禿頭洋大班叫「光頭佬」;而有利銀行1948和1959年發行的500元鈔票有羅馬神話傳遞訊息的使者墨丘利Mercurius,因有一對翼,稱為「小飛俠」,其他還有「鏡架」、「屋仔」、「羅馬兵」、「揸义」、「鎖匙」、「獅子踩球」、「麒麟」、「鯉魚」、「大鳳」和「大金龍」等。
印刷術改良、減低成本和方便攜帶等原因,鈔票雖然沒有統一大小,但一般都是越高面值越大張,但近年發行的比以往細很多,以往大張被稱為「大棉胎」的已成絕響。
何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