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蕎因 - 被貶的美食 | 鏞融芯語

  在上期專欄中,我談及一位YouTuber到訪鏞記的經歷。她不僅「未審先判」批評我們的燒鵝皮不夠脆,更指我們的鵝油撈麵物非所值。雖然最終對伴隨鵝油撈麵的上湯讚不絕口,但與對炭燒燒鵝的評價如出一轍,似乎偏向以個人喜好為標準作出批評,對我們出品背後的典故亦一知半解,未能道出其來歷及精髓。

  有見及此,我想藉此機會分享「太子撈麵」的典故。首先,讓我為YouTuber對鵝油不健康的說法做出平反。「動物油等同於高膽固醇」的觀念是常見的誤解,事實上,鵝油因特殊質地和香氣備受推崇,世界衛生組織(WHO)在2012年公布的健康肉品排行榜中,更將鵝肉列為首位。相比其他動物油,鵝油營養成分豐富,不飽和脂肪酸的比例亦遠高於飽和脂肪酸,有助維持身體系統正常運作,是健康油品中的優質選擇。

  至於YouTuber挑戰麵中也可隨意加點其他部位鵝油的說法,實是完全曲解了「太子撈麵」的精髓。這道菜由我大伯創製,當年大家都稱他為太子爺,由於酒家事務繁忙,他午膳通常只吃一碗麵,雖簡單,卻講究非凡。他會從原隻燒鵝的鵝髀罅輕𠝹第一刀,讓鵝油連鵝肉汁慢慢流出拌麵。每隻燒鵝只有少量鵝髀罅油,因此彌足珍貴,其風味與其他部位或豬油截然不同,需要識食才懂欣賞。

  除了珍貴的鵝油,伴隨鵝油撈麵的上湯同樣不容忽視。這碗上湯不但是麵的靈魂,也是鏞記引以為傲之處。湯底取潮汕沿海特定品種的大地魚,其魚頭尖削、味道特別鮮濃,價格較一般品種高出五成,以炭火煨香,再加入豬上骨、少量雞殼、淡水蝦子、馬來西亞白胡椒和烘過的老薑等,共同熬製而成。這一秘方是爺爺當年與好友共同研發,特點在於大地魚香與蝦子的味道其味鮮而不死鹹、死濃,大地魚香與蝦子風味相輔相成。整個過程需要師傅用心熬製超過十小時,可謂是心血之作。

  影片一再提及一碗鵝油撈麵定價68元太貴,令人費解的是,現今坊間一碗日本拉麵,僅有兩片叉燒及少量配菜,售價已逾百元,卻鮮少受到質疑。反觀本地精心製作、承載豐富典故的鵝油撈麵,卻輕易被否定了價值。這種對外來與本土飲食文化的雙重標準,令本地製作變得唔「馨香」。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作為受眾,最重要的是保持獨立思考能力。學會「吃得精」,了解菜式背後的典故與技藝,才能真正欣賞香港飲食文化的底蘊,不被網絡評論所左右。

鏞記酒家行政總裁
甘蕎因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