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明新 - 宣傳郵戳 | 猛料阿Sir講古

在這高度電子化和進入深度探索DeepSeek年代,所有資訊都是隨手可得,在屏幕上稍縱即逝變得無影無蹤,反之今時今日偶爾收到一封朋友來信或明信片倒覺得珍貴,實體信件可否卷土重來則不得而知。
事實上,實體信件在資訊和宣傳效力總比電子好和有親切感,信封上已有多方面的資訊,包括發信者的資料、郵戳和郵戳上的日期等。當中的「宣傳郵戳」更是歷久常新,是由最初目的是政府宣傳和傳遞訊息至收信人,發展到也用於蓋銷郵票,內容包括教育和資訊等宣傳意思。
宣傳標語源於二戰前不久,香港信件寄出時信封上被加印了一些英文宣傳標語,由郵政局代政府加印在寄入和寄出香港的信封上,例如Buy Bombers(購買轟炸機)等,這些宣傳標語,未用作蓋銷郵票之用,後期1971年也有醫務衞生署用於新界北區的健康宣傳周和2002年香港警察交通總部用於宣傳交通安全,例如「Speed Kills, Kill your speed超速害人、影響一生」等。這些只可歸納為宣傳標語,而非「宣傳郵戳」,也不一定由郵政局加印。
香港郵政於50年代開始發展及使用不同的「宣傳郵戳」來蓋銷郵票、宣傳之餘,同時把郵票作廢。最初是只有英文的,1953年開始使用雙語文,中文和英文宣傳郵戳,也是至今全世界獨有。香港使用的宣傳郵戳,構圖簡潔、中英文並重、內容表達精準、更有特別圖案、在方寸間把訊息帶給收信者。
從另一角度看,這些宣傳郵戳是極富香港特色和歷史意義,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宣傳,例如「小心過馬路」、「收音機要領牌」、「香港節」和「快打霍亂針」等。透過這些宣傳文字和圖案,可窺探到香港社會發展、獨有的人文風景、似遠還近的人和事等。
在這方面,高手在民間,香港中國郵學會曾作很多研究和論述,更以「現在進行式」繼續追尋一些鮮為人知的「漏網之魚」,也曾協助香港郵政編撰郵刊介紹,是香港歷史和地方誌重要的一部分。
4月15日為「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National Security Education Day」,這宣傳郵戳正在使用中,提醒大家這個別具意義的日子,了解國家安全對國家、香港特區以至每一位香港市民的重要性,盡公民義務合力維護國家安全。
何明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