娜芙天的閃光時刻

「娜芙天的閃光時刻」第一篇文,例牌介紹一下專欄名字和筆名!首先多謝星島開新平台給我寫文,亦多謝才子讀者朋友劉佬幫我改了個筆名「娜芙天」。她來自我的 Instagram 寫字帳戶《留戀於蒙法爾科內的流行樂徒》,英文 @leftinmonfalcone 的「Left In」之譯音。似乎好多讀者朋友喜歡叫我 Left In 多過 Haizi(另一個筆名),那「娜芙天」就剛好,啱聽又有意思。

專欄名字叫「娜芙天的閃光時刻」,我會每週連載,寫吓日常生活中值得慶祝的閃光時刻。名字靈感來自最近我好意識到,社會實在給我們餵食太多所謂高光時刻,感覺若沒有達到這些里程碑,大家就好似不會為自己慶祝,就覺得自己的人生沒怎進步,沒怎成長。就如我剛讀完的港大藝術歷史碩士學位,上週終於舉行畢業禮,拍照收花好不隆重,大家隨之恭賀。但老實說,這些年來經歷過最大的「成長」,其實多半發生於那些沒人理解,沒人看見,日復日夜復夜的辛酸心酸時刻呢。所以說,別人鼓掌與官方光環固然讓人高興,但我們自己也必須慶祝每日的 small wins & small pleasures。

真正的成長,通常是後知後覺,每日累積小許向前,再一日回頭看,才看見一路走來的身後身。為了重視這些日常平凡但重要的發生,我希望在這專欄,與大家分享被我稱之為「閃光時刻」的瑣碎事。如果高光是「Highlight」,那閃光就是「Shimmer」,是比較柔和的淡光,像黃昏斜陽打落海面,海面微微閃爍,波光粼粼的那種美不勝收,是像 Agnes Martin 那幅,用金箔鋪滿六尺乘六尺大畫布的《Friendship》(1963)。不譁眾取寵,但會在人心留下深深烙印。

請大家多多指教!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