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障礙症|職業治療助減慢退化 提升患者與照顧者生活質素
提起認知障礙症,通常人都會聯想到患者「無記性」、「蕩失路」、「照顧唔到自己」、甚至照顧者不堪重壓而輕生等問題。誠然,這些都是中後期認知障礙症患者及照顧者經常面對的問題。然而,在認知障礙症初發、早中期時,患者及照顧者若能得到適切的藥物與非藥物治療,並在中晚期得到個人化的應對技巧訓練和環境策略支援,都能提升患者與照顧者應付認知障礙症的能力。在芸芸醫療專業之中,職業治療專注於建立和發揮患者、照顧者的能力及利用環境中的優勢,提供以人為本的非藥物治療。本文將與大家分享職業治療如何與你攜手應付不同程度的認知障礙症。
政府在2017年發表的《精神健康檢討報告》中提及,香港的認知障礙症患者人數估計高達10萬人,由此可見認知障礙症的影響實在不容忽視。隨著近十數年香港市民對認知障礙症認識的增加,市民對預防及治療認知障礙症的需求亦更為殷切。
職業治療師在基層醫療中擔任重要的角色,不但為市民提供心理教育,讓他們掌握更多及早識別及處理認知障礙症的知識與技巧,同時亦適時為長者進行認知能力篩查,以便及早識別出高風險人士,盡早接受治療。
早期:制定「個人−環境−職能」模式
對於初發的認知障礙症患者,職業治療師主要根據「個人−環境−職能」模式,制定一系列的治療方案和活動。
個人方面,職業治療師會根據患者認知缺損的部分,提供相應的認知訓練(cognitive training),例如專注力、執行能力等,亦會教導早期患者學習策略性認知技巧(cognitive strategies),例如如何正確使用行事曆、清單等,去應付日常生活。
環境方面,職業治療師會進行家訪評估,除了一般長者的家居安全外,更會提供特別為認知障礙症患者而設計的家居環境意見,例如如何正確使用適當的標示及視覺提示等,以協助患者安全地獨立生活。
職能方面,對於初期患者而言,認知活躍的生活模式(cognitive active lifestyle)相當重要,不過很多初期患者都傾向有情緒低落、欠缺動力等問題,因此,職業治療師會與患者及照顧者一起制定實際可行的日程計劃,其中包括設計適合的治療活動,從而鼓勵患者保持積極、活躍的生活,以減慢病情惡化。
中晚期:關注行為及心理徵狀
對於中晚期的患者及照顧者而言,最大的挑戰莫過於出現行為及心理徵狀(behaviour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of dementia, BPSD),例如遊走、妄想等。職業治療師會詳細評估患者徵狀的特性和發生的原因,從而找出適合的處理方法,並讓家屬學習應對及照顧技巧;另外更會持續評估患者的認知能力,利用其優勢和實證為本的治療策略來設計刺激認知能力的活動,例如懷緬治療、現實導向、香薰治療等,去協助患者提升正向情緒、減少行為徵狀和減緩退化速度。
晚期:加強照顧技巧和環境管理
另外,由於晚期患者會出現較多身體機能障礙,職業治療師會與照顧者攜手,在照顧技巧和環境管理上提供訓練和意見,例如建議適用的輔助工具等等。
雖說認知障礙症暫時未有藥物可以根治,但非藥物治療,特別是職業治療服務,卻能延緩退化,大大提升患者與照顧者的生活質素。如你或家人朋友現正面對認知障礙症,鼓勵你與醫生相討轉介職業治療服務,讓我們與你攜手應付認知障礙症!
實習職業治療師透過繪畫小組增強長者的感官訓練
(鳴謝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真光苑長者地區中心職業治療師督導主任鄧麗琪姑娘提供照片)
職業治療師利用不同的活動刺激長者認知功能
(鳴謝職業治療師何美珊姑娘提供照片)
林蔚雯(香港理工大學 康復治療科學系 臨床導師(職業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