睇醫生好貴|家庭醫生「專科化」是好是壞?

曾幾何時,在香港,「家庭醫生」泛指一般GP,即街頭巷尾公屋商場隨處可見的普通科(全科)醫生。「家庭醫生」的概念,是本港基層醫療服務的重要部分,鼓勵普羅市民全家大小有事先看住所附近的普通科醫生,主要有兩大好處:

1. 一般傷風感冒頭暈肚痛,其實無需動輒看專科,找錯專科反而有礙斷症。而「家庭醫生」並不是某一特定專科,對各科都有專業了解,更有利於判斷病人的情況是否需要專科治療,繼而作出轉介。

2. 一家大細都看同一位醫生,有利於醫生了解全家人的健康、經濟等家庭狀況,掌握了這些資料有助全面照顧各家庭成員的生、心理健康。

以上想法能否實現是一回事,構思是不錯的,是發展基層醫療的正確方向。可是漸漸地,「家庭醫生」也開始專科化了,變成與上述(1)的發展家庭醫生目的背道而馳。以下看看香港家庭醫學學院怎樣解說這件事:

隨著科技進步,醫學分門別類為各種不同的專科,以往的全科醫生(general practitioner)或家庭醫生(family doctor)也與時並進,確立成為一門專科——家庭醫學。家庭醫學專科醫生(family physicians),與其他專科醫生的訓練過程一樣,都必須經過六年專業培訓及專科考試評核後,才能註冊其專科資歷。

再看看私家醫院港怡醫院,在網頁上怎樣描述家庭醫學專科醫生:

家庭醫學是提供優質基層醫療服務的醫學專科。當病人尋求醫療或保健護理服務時,家庭醫學專科醫生通常就是他們首個接觸點。家庭醫學專科醫生與普通科醫生同樣提供基層醫療服務,因而難以完全區分,但兩者之間確實存在差異。

不錯,兩者之間存在差異,其中一個差異就是收費。由最初推廣基層醫療,鼓勵大家有病先看普通科醫生,到現在已變成鼓勵大家有病先看「家庭醫學專科醫生」。自從有了這專科,媒體訪問普通科醫生,也不能稱他們為「家庭醫生」了。今天,中環、銅纙灣,各大私家醫院,都駐有家庭醫學專科醫生,收費縱非至高無尚的專科級數,也比一般普通科醫生高很多。

但當初的家庭醫生概念,哪裡去了?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