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行為治療|轉變思維和行為 改善抑鬱/焦慮/創傷後遺症|劉英健博士

認知行為治療(CBT)被研究證實為有效的心理治療,透過改變慣常思維模式,以緩和各類精神疾病,包括抑鬱症、焦慮症、強迫症、創傷後遺症等等。

CBT是一種以行動為導向的治療,旨在提高對負面思維模式的認識,引導我們採取更正面的思維和行為方式。通過識別和挑戰消極的想法,學習從不同角度思考單一事件,從而培養積極的人生態度。

CBT的核心原則包括幾個基本原則。治療師帶領患者了解到心理狀況通常源於消極的思維模式和學習的行為模式。然而,CBT強調每個人有能力採取更健康的應對技巧,每個人都有能力自己緩和這些症狀。

各項研究指出認知行為治療能夠有效處理以下精神疾病:焦慮症、抑鬱症、驚恐發作、飲食失調、憤怒問題、物質濫用、強迫症、驚恐症、創傷後遺症(PTSD)和人格障礙等。

CBT的威力何在?

CBT的主要目標是轉變負面的思維模式和不良的行為。治療師與患者共同合作,識別自動負面思維(Automatic Negative Thoughts),以理性角度或不同角度思考單一事件,從而學習扭轉負面思想。同時,治療師還會教授情緒處理技巧,以幫助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應對困難。

除此之外,行為活化(Behavioral Activiation)亦是CBT的核心元素,其主要目標是透過增加參與有意義且令人感到充實的活動,以緩解抑鬱症狀或其他精神疾病,同時提升整體幸福感。在CBT中,抑鬱被視為一種由負面思維、情緒和行為互相加強的惡性循環。行為活化的目的在於打破這種循環,鼓勵參與帶來充實、具有成就感和增強人際關係的活動,從而減低以上精精神病的症狀,促助患者重新獲得生活中的喜悅和目標感,形成一個積極向上的循環,改善情緒並增強動力。

可見,認知行為治療(CBT)是一種廣泛應用且經研究證實有效的心理治療,強調改變根深蒂固的負面思維模式和行為。它亦被用於治療多種精神疾病,要處理生活上各項挑戰。

劉英健博士是一位英國特許心理學家,也是香港心理學協會的創會會長。劉博士也是美國著名的 Amen Clinics 的 Brain Health Licensed Practitioner.

References

Nakao, M., Shirotsuki, K. & Sugaya, N. (2021).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 for management of mental health and stress-related disorders: Recent advances in techniques and technologies. BioPsychoSocial Med 15, 16.https://doi.org/10.1186/s13030-021-00219-w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