騙徒出沒注意!畢業生忌求職心切 快錢莫貪
踏入畢業季節,一眾職場新鮮人準備投入社會工作,但在正式成為職場人士前,應小心誤中求職陷阱。求職陷阱在社交媒體平台及互聯網相當常見,警方指騙徒一般以不同藉口,誘使求職者繳交聲稱與工作有關的金錢,或騙取求職者的個人資料,再用其個人資料向財務公司或銀行申請貸款。勞工處網站也列舉了九重求職陷阱,如層壓式推銷術、金融投資、色情陷阱等。據警方提供數字,2021年便有超過一千宗相關個案,金額超過八千五百萬元。如求職者不欲損失金錢,勞工處及警方也建議各位應保持警覺,切勿輕易相信網上的招聘廣告或留言,並透過不同方法證實該招聘廣告的真偽。
大學生剛剛畢業,當然不希望成為「雙失青年」:失學又失業,求職的心態當然是愈快愈好,萬一錯過招聘旺季,可能便要等待數個月才能找到合適工作。為了盡早獲聘,求職者也各出其招,部分人以漁翁撒網方式,不論好醜但求就手,先申請再決定;有的未畢業便四出申請工作,期望一考試完畢便可立即上班工作;也有人先從較易獲聘的工種入手,先找到第一份工作,累積一年經驗,然後再轉工。各種方式也有其優劣,只要是一個精明求職者,避免誤中求職陷阱,不論哪種求職者,也能「條條大路通羅馬」。
求職騙案逾千宗 涉款達8,500萬
記者走訪不同求職網站及社交媒體求職專頁,偶爾發現較特別的招聘廣告,常以「搵快錢」、「簡單輕鬆」、「毋須學歷」等字眼作招徠,又強調能短時間內賺取高額收入,吸引入世未深且貪圖「搵快錢」的年輕人。據警務處提供的數據顯示,有關求職騙案的求助數字於2021年達一千零七十四宗,受害者數目也有一千零八十名,即是平均每日便有約三宗發生,並獲舉報。不少人認為長者才是騙徒目標,但其實受害者年齡廣泛,由十四歲至七十五歲。單計算2021年求職騙案相關的損失金額便達八千五百一十萬元,平均每位受訪者遭騙取約八千元,差不多是初初踏入社會工作的畢業生月薪的一半以上。如不想將血汗錢雙手奉送給騙徒,便要頭腦清晰小心翼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