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子翔 –鋼琴家張緯晴 以音樂映照生命|流水帳

更新時間:03:00 2023-05-25
發佈時間:03:00 2023-05-25

近年在港及外地不同舞台活躍演出的年輕鋼琴家張緯晴,發表首張專輯《Reflections》,為自己的音樂事業,譜寫新一頁,「現在這個階段,我覺得找到了自己的聲音(Voice),很想表達出來,通過唱片記錄下來!」

文:黃子翔  圖:環球唱片、受訪者提供、黃子翔

造訪張緯晴的家,我們先登上一條長長的樓梯,拾級而上,頗有一點點行山的感覺,想到這位身形嬌小的鋼琴家,天天練琴不倦,也日日如是出門歸家的身影,苦行形象更添一筆。「如果要在各地巡演,就需要強壯體魄。」以「Concert Pianist」為目標的她,會上健身室,或到家附近的香港公園運動一番,上山下山,鍛練體魄與意志。

1991年出生的張緯晴,在香港土生土長,很早就跟音樂結下不解緣,兩歲時聽到父母在家播放布拉姆斯《匈牙利舞曲》第五號,手舞足蹈;四歲開始正式學習鋼琴,第一任老師正是任職鋼琴教師的爸爸,約一年後跟隨另一位老師,九歲開始師隨香港著名鋼琴教育家黃懿倫,張緯晴的音樂成長路,便是這樣一步一步走過來,而風雨不改肩並肩伴着她一起踏前的,是她的爸爸,「那時候我就讀瑪利諾修院學校,下課後便到香港演藝學院練琴,他總是陪着我,練到晚上11點才回家。」在演藝畢業後,她負笈耶魯大學,師承Peter Frankl,完成音樂碩士學位。

雖然沒有想過放棄音樂,但她還是有挫折的時候。2004年在莫斯科演出時,得了腦膜炎,與管弦樂隊的演出,不得不取消,「但這是我控制不來的。」然而,回想音樂路上,她遇上許多良師益友,還有支持自己的家人,她直言幸運,「不同階段也有不同的比賽和演出,給我鼓勵,就算有些比賽,我未能入圍,或表現不如理想,但在失敗中學會的東西,比成功得到的更多,這樣才叫我不斷進步。」她在2017年范.克萊本國際鋼琴大賽中,成為首位進身決賽的香港鋼琴家,並獲得觀眾大獎,又於2019年獲香港藝術發展局頒授藝術家年獎(音樂),備受肯定,「然而比起獲獎,能夠認識更多、演奏時對自己有一定信心,還有找到自己的聲音,叫我有更大的成功感。」

她不諱言現在找到自己的聲音,藉着出碟計畫,記錄下來。她早前遠赴柏林Teldex Studio錄音,由格林美得獎監製Michael Fine製作,錄音時間只得三天,十分緊湊,特別是錄音首天,她可能還沒習慣,每次聽回錄音,總覺得有許多東西需要修正,後來進入狀態,才愈錄愈順。錄音跟台上演奏當然有不少分別,譬如錄音時不必每次都把整首樂曲從頭到尾彈出來,另外她也需要即時聽回自己的彈奏,監製經驗豐富,立即提出建議,讓其表現力進一步提升,叫她獲益良多,更注意細節,明白某些聲音需要彈得很清楚,日後也能應用到現場演奏之中。

鋼琴 最好的朋友

專輯以《Reflections》命名,她選了三首對自己十分重要的曲目,「彈了琴那麼久,我想把一些想法,以及在生命中遇到的各種事情,以音樂映照出來。」好像蕭邦的二十四首前奏曲(作品28),她在青年時期已開始學彈,其後在不同音樂比賽演奏過,包括2017年的范.克萊本國際鋼琴大賽,她坦言對此曲有一定的理解,又指雖然每一首都為短曲,但都是蕭邦的音樂精華,併合起來,「就是一趟生命旅程!」她不諱言彈奏時會勾起她不同回憶,一些生活細節的畫面,緩緩浮現。

至於貝多芬的降A大調三十一號鋼琴奏鳴曲(作品110),是作曲家晚期作品,「除了反映他的堅毅精神,還有他對世界的愛和包容。」她也是從青年時期已開始學彈,而拆解、建構此曲,給她一定程度的挑戰性和成功感,「這首曲子需要演奏家有較成熟的想法,需要時間磨練、浸淫。我從前只是彈到而已。」她謙稱現在的演繹可能還不是很滿意,「但某程度上是拿得出來見人。」

第三首是拉威爾的《鏡》,跟專輯名字「Reflections」呼應,由五個鋼琴曲組成,包括「飛蛾」、「悲鳥」、「海上孤舟」、「丑角的晨歌」及「鐘谷」,均與大自然連結,她以鋼琴做出不同音色,甚至模仿某一種樂器,以營造整個氣氛,「聽拉威爾的音樂,就像看一幅畫,很有啟發性。他寫樂譜十分仔細,作為演奏家,也必須精細布局,才能呈現那種畫面感。」

多年來跟鋼琴無間斷如影隨形,她不曾想像沒了鋼琴的自己,隨着近十年的演出機會愈來愈多,她以鋼琴與人連繫,感覺更加強烈,現於台上演奏,她覺得很自由,十分享受,也樂於把一些喜悅跟觀眾分享,「在台上,就像我的家。」鋼琴最能表達她的內心,是她生命的一部分,「也是我最好的朋友,永遠不會離開我。」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