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子翔 – 《梁祝的繼承者們》 AI梁祝的生成與轉化|流水帳

更新時間:11:00 2024-06-21
發佈時間:11:00 2024-06-21

因為演員之一鄭君熾一句話:「《梁祝的繼承者們》十年了,要不要做些甚麼?」林奕華先把《A.I.時代與梁祝的繼承者們》階段展演搬上舞台,然後繼續醞釀,明年正式公演。劇名開宗明義,關於近年熱門話題——AI。林奕華坦言自己最依賴的,不過是相對低端的科技,好像即時通訊、社交媒體,「我是一個較內向的人,那些都是用來跟更多人溝通的工具,也是工作所需。在這個人生階段,我可能沒從前那麼多慾望。」

如果身處AI年代的是二、三十歲的自己,他大概會更依賴科技,「換轉角度去看,現在的年輕人是否更難經歷我們從前對人對事有更多好奇,更難對一段充滿探索性的情感有憧憬?」在一切皆可生成的AI年代,我們似乎不再需要累積經驗,只講求功能與條件,大家付出的是碎片式時間,人與人之間的連結逐漸斷裂,於是孤獨必然發生,「科技提供連接世界的方法,還有因而產生的內容,令孤獨的人自以為沒那麼孤獨。」

因為《A.I.時代與梁祝的繼承者們》,他接觸AI,通過AI看到視覺文化的改變,「從類比到數碼已是很大躍進,現在又從數碼到AI,令靜態變動態,令平面變立體,非常符合二次元的思維和美學,對很多人已足夠吸引。」AI既是形式也是內容,焦點不斷變改,「徹底改變我們感受事物時的主體性。」但科技是中性的,視乎怎樣使用,「AI好好玩,很迷人,但你要對它好奇,懂得問它問題。」

這場演出,以音樂劇歌唱會為形式,重召七位原班演員,找來三位「繼承者」,故事從《梁祝的繼承者們》結尾——美術館說起,劇中就有三段美術館的戲,猶如平行時空,有着微妙的變化與重複,「第一段是悲劇;第二段講兩人相遇但甚麼也沒有發生;第三段是二人各有伴侶,但對方永遠留在自己心裏。」在舞台上,最大的屏幕是過去、斜台是現在、中間的電視機是未來,電視機播放由AI生成的影像,AI也把六人面孔合而為一,「關於AI的脈絡,還有音樂部分,我們會再發展。」

他慶幸做了「《一一》三部曲」,楊德昌遺孀彭鎧立啟發了他——洋洋可不可以是機械人?「機械人跟人做朋友,人首先要懂得跟自己溝通。AI可以訓練自己『I Teach Myself』,但又有多少人以AI認識自己?還是只視它為一種方便?」如果抹殺AI跟我們溝通的可能性,只當成工具,「它不就取替你本來可以累積的經驗吧?」他覺得梁祝的故事最重要是學校、同學,但在AI時代,人們或將會沒有同學,這大概便是為甚麼要在AI時代講這個故事的原因,「不是不用上學,而是沒了好奇心,已經被資訊科技消耗了、弄累了,精神焦慮被強化了。」

林奕華想把自己對時間的體會,放在作品中,跟大家分享和交流,讓大家看到「過程」。「沒了『過程』,沒有『繼承者』。」接下來,他或繼續探討「悲劇」或「悲劇性格」,事實上梁山伯與祝英台本來就是悲劇人物,「但如果只是殉情,那便是《羅密歐與茱麗葉》,但梁祝犀利之處,是有轉化的,對我來說化蝶是精神性的。」明年正式演出,期望更多轉化、超越與昇華。

文:黃子翔 圖:非常林奕華、黃子翔

 

-----

緊貼最新最快新聞資訊,請立即下載星島頭條App:https://bit.ly/3Q29V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