霓虹街頭|香港艷色 看手稿重拾歷史

更新時間:00:01 2024-11-19
發佈時間:00:01 2024-11-19

霓虹街頭 香港艷色

觀察街道 訪霓虹燈師傅

自從「招牌清拆令」實施,香港大量霓虹招牌陸續拆除,昔日商業旺地的繁華夜色,逐漸褪色。新書是2018年推出《霓虹黯色 香港街道視覺文化記錄》一書的延續,作者重新編寫並增加資料,是喜愛街道文化和霓虹招牌美學的讀者最佳讀物。

作者郭斯恆是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副教授,喜愛街道觀察及視覺文化,此書是他和其研究團隊採訪過不同的霓虹燈師傅和文化學者,最珍貴的內容是採訪到成立於1953年的南華霓虹燈電器廠有限公司。話說南華是香港最早霓虹燈製造公司之一,始創人譚華正曾被譽為「霓虹燈巨子」,他上世紀六十年代已到日本考察及交流技術,因為那年代日本的霓虹燈製造技術,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除了日本,譚華正還前往曼谷、新加坡各地考察及交換意見,藉以推廣香港霓虹燈生意,由此可見他的眼光不只限於香港。閣下可會記得上世紀七十年代屹立於佐敦、樓高二十層的「樂聲牌」大型戶外霓虹招牌?這個打破了當年健力士世界紀錄「最大戶外霓虹招牌」,正是出自南華的手筆。


招牌手稿 探討香港文化

  

成就此書南華是關鍵所在,作者和研究團隊多次到訪南華,在一次記錄珍貴的霓虹招牌製作過程時,發現南華霓虹招牌製作工廠的一角,有一個不顯眼的儲物櫃,發現內裏存放了多張碩果僅存人手繪製的霓虹招牌手稿及相關製作文件,當中的手稿年份橫跨五十至七十年代。
  
南華願意捐贈大部分手稿給理大設計學院用作視覺文化研究和教學用途,經團隊初步點算大約七百多張手稿,部分是完整無缺,其餘有不同程度的破爛和褪色,故要展開手稿復修計劃。在七百多張手稿中,可按主題歸納為八大類別,包括食肆,服飾、百貨及服務等,當中食肆招牌手稿約有二百多張,故本書以餐飲招牌手稿視覺記錄為主題,探討香港五十至七十年代的飲食文化,以至不同年代的社會、民生和經濟狀況。


餐飲招牌 知飲食業發展

  

如果你對飲食情有獨鍾,書中第二章特別從飲食招牌整理了香港餐飲業的轉變,茶樓如何發展到酒樓?西餐廳、冰室、茶餐廳有甚麼特色?圖文並茂,輕鬆談論香港飲食文化與歷史。這章節中很多食肆名字耳熟能詳,其中高級西餐廳太平館是有過百年歷史的華人西餐廳,時至今日仍然屹立不倒,現由第五代傳人徐錫安掌管。
  
想當年創辦人徐老高是一名二十歲的廣州年輕人,在美資公司旗昌洋行自設的西餐食堂做廚房雜務,後來逐漸學會西式烹調技巧。他於1860年在廣州最繁華地段太平沙大巷開設西餐館,取名太平館,被視為最早開設西餐館的中國人。太平館菜式將中式烹調方式加入西餐中,中西合璧,可謂最早期的Fusion菜。徐老高以中式豉油調味,但沿用西式方法處理牛排,這種中西結合烹調手法很適合華人口味,創新了本土化西餐,更為太平館打響了164年的名堂。
文:王文宇  圖:星島圖片庫、摘自《霓虹艷色 餐飲招牌手稿視覺記錄》


《霓虹艷色 餐飲招牌手稿視覺記錄》

作者:郭斯恆
出版: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售價︰$398

 

延伸閱讀:百年飲食|香港印記 吃出歷史點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