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鐵45周年|鐵路連繋社區 45載流動美學
發佈時間:08:00 2024-12-12
港鐵扎根香港45載,自1979年觀塘綫通車以來,鐵路綫不斷擴展,貫通港九新界以至離島大嶼山,如今合共10條鐵路綫、98個港鐵車站,網絡四通八達,猶如城市的脈絡,每天接載超過五百萬位乘客,開啟生活的旅程。
這繁忙的交通樞紐,毋須華麗裝飾,但各具性格,讓人感覺親切。今天,我們跟隨歷史建築學者黎雋維(Charles)的步履,漫遊港鐵綫上三個別具現代主義建築風格的車站——葵興、葵芳及荔景站,它們各自以鮮明的顏色、清晰的綫條和幾何形狀,呈現設計上的恆久美學。
經逾45年的變遷,港鐵始終堅守「鐵路加社區」的設計理念,在堅固的鋼筋與水泥牆之間,處處蘊含着與社區的聯繫,體現以人為本的貼心細節,並承載着承先啟後、可持續發展的願景。
新舊融合盛載人情
現代主義建築之奧妙,在於探索功能性與簡約美學的共存,體貼回應人們的生活需求。1982年5月10日港鐵荃灣綫通車,當中的葵興、葵芳及荔景站為現代主義建築風格的代表作,車站採用樸實而簡約的設計,展現了強烈的現代工業風,鮮明的主題顏色和利落的結構,兼顧美學與實用。歷史建築學者黎雋維(Charles)說,鐵路站屬於城市的基建項目,以實用為主,裝潢不需奢華,卻需考量設計細節,「設計一個車站需合理分布功能、引導人流走向等,並融入日常,才不覺突兀,如採工業風設計,是反映了當年車站位於工業區的特性,一切都是自然地發生。」
車站顏色藏心思
港鐵車站的設計背後,俱是建築團隊對社區的詮釋,不僅僅是鋼筋水泥的堆砌,伴隨的還有人們的生活與故事。早期興建的港鐵車站愛用馬賽克瓷磚(紙皮石)配以獨特的主題顏色,這在全球鐵路系統並不常見,原是出自現代主義建築的實用考量。Charles稱紙皮石在上世紀70年代是一種新興的建築物料,顏色穩定且耐用,用作車站牆身可謂華實兼備,「車站設主題顏色,是考慮當年市民的知識水平普遍不高,鮮明的色彩有助不識字者辨別車站,另外由於部分車站設於地底,強烈的顏色也可令站內環境變得明亮及充滿生氣。」說到車站的配色原則,他說如藍田站選藍色,讓人望文生義,還會考慮車站的周圍環境、鄰近色彩及人流等因素,將社區及市民生活連繫一起,由此造就了港鐵獨一無二的設計美學。
延展可持續理念
隨着人流增加、設施升級或鐵路網絡擴展等,需擴建或新建車站,如何延續港鐵的建築風格同時融入現代元素,是車站設計的一大課題。Charles再以葵興、葵芳及荔景三個車站為例,稱車站原有的設計受當年英國流行的工業美學影響,運用了不少工業風格素材如「I-beam」金屬窗框、窩夫板及預製牆身組件等,牆身及橫樑亦用上圓形開洞設計,加強結構強度,「反映了當年設計團隊注重效率及結構力學的功能性,也有意識地將其融入建築美學中,開創了功能性與簡約美學並存的建築風格。」
Charles指車站還使用了多項歷久常新的建築元素,包括綫條、幾何圖形、玻璃、鋼鐵及水泥等,並讚嘆設計團隊預留了寬裕的升級空間,「45年來車站設施雖已進行多次升級,卻不會感覺突兀或擁擠,如茘景站為配合東涌綫通車而加建了月台及路軌,巧妙地運用穿插的樓梯及顏色對比等,將新舊車站自然銜接。」至於港鐵近年新建的車站則採用綠色環保思維設計,加強與周邊社區的融合,進一步貫徹港鐵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文:Kimchi 圖:陳浩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