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涯規劃教育 ︳從高小讓孩子自我探索、思考價值觀 專家:生涯規劃唔等同揀工

更新時間:01:33 2023-02-13
發佈時間:01:33 2023-02-13

談到生涯規劃教育,不少人仍誤以為等同於就業輔導,是高年級學生的「專利」,這未免是過於狹隘的想法。其實,生涯規劃教育是持續和終身的過程,讓學生在人生不同階段達成不同的目標。近年,不少海外及本地學者都認為應在小學階段推行生涯教育課程,而教育局亦在2021年發出小學生涯規劃教育推行策略大綱,將生涯規劃逐步推行至小學,並分為自我認識、升學及職業探索、升學規劃及管理、與事業發展相關的軟技巧四大範疇。

從小開展生涯規劃 有助加強自我概念

在小學時期推展生涯規劃會否太早?當然不。樂歷生命教育中心課程導師胡芷菱表示,在小學階段推展生涯規劃能令學生及早對自我認知和個人發展有更深了解,有效發揮自己的長處。「以過往經驗為例,香港大部分學校在中學才發展生涯規劃,由於學生很快(便需要)進行選科或聯招等職業導向的抉擇,自我探索時間不足,以致作出個人決定時都感到十分困難,容易作出錯誤的選擇。」從小開展生涯規劃,有助學生加強對自我的概念,減少對家人的依賴,特別現時有不少小學生的課餘時間都被家長填滿了不同課外活動,容易影響日後他們對生涯規劃的看法,認為自己的人生不在自己手中,決定都受家人所控制。

胡芷菱認為學生經過生涯規劃活動後,會對現時的生活更有衝勁及提升了學習動機。
胡芷菱認為學生經過生涯規劃活動後,會對現時的生活更有衝勁及提升了學習動機。
輔導心理學家劉凱晴稱, 生涯規劃可分為個人內在和外在選擇兩部分。
輔導心理學家劉凱晴稱, 生涯規劃可分為個人內在和外在選擇兩部分。

「人生是可以由自己決定」

胡續指大約小學四至五年級便有能力開始認識自我,對自己進行探索,簡單分辨自身對事物的喜惡。中心計畫總監、註冊社工黎家韻更建議早在小三便可以開始介紹何謂生涯規劃。「例如人生是可以由自己決定,而不是家人的選擇,讓學生可先對生涯規劃有初步的認識,同時建立成長性思維及其他正向的品格,以便準備在日後認識自我,進行自我探索,到中學的時候再參與能確立自己身分認同的活動,追尋自我的方向,實踐生涯規劃理論中的『人生八階』的青年期發展任務。」

生涯規劃唔等同揀工

輔導心理學家劉凱晴直言很多人會覺得生涯規劃等同幫人選科、選工作,選完便完成。其實生涯規劃是透過認識自己的內在,從而選擇一個適合的外在環境。「以前我們常說工作與生活平衡,但work life balance這個講法好像把工作說成不好的東西,要用life平衡。」生涯規劃着重的是work life integration,學業、工作本來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如何選擇一份能夠融入、豐富自己生活的工作、科目是生涯規劃的其中一個目標,亦是全人發展的一個重要元素。

黎家韻指現有的生涯規劃課程大多都比較沉悶,多數是由導師單向式教授生涯規劃的資訊,對 於沒有生涯規劃概念的小學生來說,課程較深。
黎家韻指現有的生涯規劃課程大多都比較沉悶,多數是由導師單向式教授生涯規劃的資訊,對 於沒有生涯規劃概念的小學生來說,課程較深。

劉指可以把生涯規劃分為個人內在和外在選擇兩部分。個人內在包括認識自己性格,例如我是外向抑或內向的人?思考的時候傾向靠直覺抑或實質證據?喜歡預先準備抑或較隨性?以及重視的價值觀、感興趣的事情、有甚麼個人需要要滿足等。外在方面則包括所需知識、技能,如參加
mentorship program;並設立短期、中期及長期目標,計畫一條合適自己步伐的時間線 ,定期反思、修訂屬於自己的生涯規劃,終身學習。「生涯規劃最好是可以『內外成一線』,假設本身是一個內向又感性的人,對畫畫有興趣,去念藝術,然後成為插畫師,內外達到和諧,人能活出自己的本性和靈魂,才是生涯規劃的初心。」

玩Lego學生涯規劃

「小學的生涯規劃課程,傾向以班本或小組的形式進行,內容以簡介生涯規劃理論或體驗活動為主。中學生方面,因他們的成長發展中,開始需要確立自我身分,我們會建議以班本的形式進行個人的圖卡或積木活動,以便學生可以獨立地進行個人規劃及思考自己的價值觀。」黎家韻解釋道。對比中學生,黎認為教授小學生最困難的地方是他們的發展階段不一,部分的女同學性格早熟,對自己的將來有清晰想法,但同一班的男生有機會仍集中在玩樂階段,對於自己的將來是零看法。「現時學界仍受疫情影響,加上部分學校早在教育局未推行生涯規劃前已進行個人成長活動,不同的學校對於生涯規劃課程的進度都不一樣,每次規劃學校活動時,都需要根據學生的情況調節內容。」

疫情下小學生主要是利用電子學習,學習的方式傾向文字及圖畫為主,加入積木作實體的操作,可加強小學生感官刺激,開啟觸覺學習。
疫情下小學生主要是利用電子學習,學習的方式傾向文字及圖畫為主,加入積木作實體的操作,可加強小學生感官刺激,開啟觸覺學習。

樂歷的課程採用樂高積木進行活動,除了因為積木的色彩及形狀容易吸引小學生之外,最主要的是樂高積木給人的感覺正面、好玩。而且積木對不同年齡的人來說都易於掌握,入門基礎較低,因此不會因為能力的差距而無法參與活動。對於SEN學童來說,尤其讀寫障礙的,都可以參與活動,利用積木表達自己的想法。「透過積木來表達,比起文字、繪畫及說話的方式,更吸引現時的學生。」

老師:學生自我管理能力提升

其中一所參與樂歷課程的學校 ── 胡素貞博士紀念學校的老師認為及早讓高小學生接觸生涯規劃有各種好處,而推展了生涯規劃後,老師留意到學生們對自我認識及了解加深了。例如在分組活動或專題研習中,他們會按着自己的性格強項分配工作及崗位。「這些表現反映學生們的自我管理能力提升,同時看見自己的弱項時加以修正。」此外,也看到學生對自己的強項感到驕傲或光榮,加強自我認同感。學校更曾安排一些成功人士分享。「與學生訪談及對話中,看見同學
們非常珍惜校方為他們預備的分享平台。透過接觸不同成功人士,讓他們明白要為自己訂立目標,過程中也需要確立良好品德,例如必須透過堅毅、勤奮才能成功,在工作崗位上也必須持守誠信及仁愛。」

學校曾邀請曾燕紅老師及蕭凱恩小姐 到校分享,讓她們透過價值對話培養良 好的正向品德,以生命影響生命。
學校曾邀請曾燕紅老師及蕭凱恩小姐 到校分享,讓她們透過價值對話培養良 好的正向品德,以生命影響生命。

學生:只需勇敢追夢 別跟人比較

有份參與的劉同學表示和同學合作利用Lego的材料在限時內砌出最高而不會倒下的塔,令她印象深刻。「雖然過程中遇到不少挫折和障礙,但這個任務也沒想像中的困難,我們砌了又改良,倒下又再嘗試。當訂立目標的時候,應該要根據自己的環境、能力、限制等去作出變通和調適,就好似砌塔的過程中我也必須隨時作出應變,否則,當我把目標訂立得過高時,自己會因難以達成而感到挫敗,就會如積木般倒下,更未能在有限時間內完成目標了。」另外她亦曾利用Lego砌出一隻鴨子,記得老師提醒不需要理會其他人的答案,只需砌中自己心目中的鴨子就可以,覺得十分有趣。「原來我和同學心目中的『鴨仔』都可以有不同的樣貌,同一件事情的看法,大家都可以有所不同,我們要彼此尊重。以上種種,對於將來升學或就業都套用得上,我們只需勇敢追尋自己的夢,不必跟別人比較或刻意的模仿別人。」

劉同學(右)在過程中學到凡事要靈活變通,需要和同學有商有量,並要聽取別人的意見。
劉同學(右)在過程中學到凡事要靈活變通,需要和同學有商有量,並要聽取別人的意見。

每人均有擅長

小學生在「玩」的形式下進行生涯規劃活動,實踐了「樂玩理論」(Learning Though Playing),容易入「心流」(Flow)的狀態,在正向心理學來說,學生容易產生愉悅感,更容易接收導師所教授的信息,比起一般的傳統教學,更有學習成效。黎介紹:「以小學的課程為例,曾經我們講解何謂能力強項時,利用不同的卡通人物作例子,例如《多啦A夢》中的大雄及《反轉腦朋友》中的阿愁,讓學生明白每人都會有自己擅長及優勝的地方,不論成績好壞或性格。

利用畫畫或卡片,將信息圖像化。
利用畫畫或卡片,將信息圖像化。

 

文:林詩敏 
圖:愛訪者提供、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