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島集團主辦 專家教路分享 培育媒體資訊素養 智辨真假新聞
發佈時間:11:51 2023-03-14
在資訊氾濫的年代,網上充斥大量假新聞,教人難以分辨真偽。為了讓同學掌握分辨正確資訊的方法,星島新聞集團早前特別舉辦「媒體和資訊素養」綫上教育講座,邀請了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新聞系專業應用副教授趙麗如、個人資料私隱專員鍾麗玲、《星島日報》及《英文虎報》總編輯湯錦標,以及星島新聞集團新媒體總經理兼總編輯戚本業,與校長、老師和家長分享,如何協助學生辨識和篩選資訊之餘,亦向網絡欺凌及「起底」說「不」。
文、攝︰本報記者
在現時幾近一人一手機的年代,要接收和搜尋資訊均非常方便快捷,然而在海量的資訊中,難免有真有假,故同學必須學習如何分辨。為了讓學生掌握分辨正確資訊的方法,《星島日報》、《星島學習平台》、《星島教育》和《親子王》,特別在上月合辦「媒體和資訊素養」綫上教育講座,以「如何培養學生的媒體和資訊素養」為主題,邀請4位嘉賓講者,就不同講題,跟中、小學校長、教師及家長作分享。
其中2位講者,包括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新聞系專業應用副教授趙麗如及個人資料私隱專員鍾麗玲,便分別以「發展資訊素養的重要性」及「向網絡欺凌及『起底』說『不』」為主題。有三個孩子的趙麗如,既是教育工作者,又是家長,明白新一代年輕人面對海量資訊,因此須教他們掌握處理資訊的技巧。「媒體和資訊素養,應該由幼稚園、小學等時期開始學習,因為當中有多變的元素,現時仍不斷改變。家長及老師亦要不斷學習和盡量了解,否則和子女、學生溝通不到。」
趙麗如表示,「媒體和資訊素養」是一組能力,可具批判力及有效率地尋索、認識、分析、使用和創造傳媒訊息及資訊,而具「媒體和資訊素養」的人,應能夠處理來自不同資訊源的訊息,例如大眾媒體、互聯網、社交媒體、檔案庫、圖書館等等。
從小培養學習了解內容性質
趙麗如舉例,報章、維基百科、Google和IG的性質已不一樣,同學應先了解不同平台的內容和性質,「有些平台,所有人都可以編輯,內容真偽成疑;有些是官方網站;有些則是溝通之用。」當了解不同平台後,才會知道如何使用其資訊。她又提到,為推動媒體和資訊素養,浸大傳理學院2年多前成立「事實查核中心」,會利用大數據,就不同事件了解其真偽,近日該中心亦獲國際認證,如果學校和家長對事實查核有興趣,可瀏覽該中心網頁。
隨着社交媒體出現,就有機會出現網絡欺凌,以及近年出現的「起底」現象,個人資料私隱專員鍾麗玲認為,家長要教子女自保,包括別在網上透露太多個人資料,也別參與激烈的網上討論,或發布過度情緒化的評論,「當大家熱烈討論時,真理是否愈辯愈明?未必的,可能是愈辯愈勞氣,結果演變為網絡欺凌。」
留意私隱設定求證勿亂轉發
鍾麗玲指網上充斥很多假資訊,大家別輕易相信和轉發,「不止同學有這習慣,成年人也會有。」她指,看到一些資訊,尤其具爆炸性的,首先要想想是否真實,才決定是否發和評論;另外,有些具冒犯性、無禮、侮辱性的資訊,盡量也不要轉發,否則被別人「起底」後,就屬參與刑事行為。
鍾麗玲表示,除了減少個人資訊在網上披露,還要留意社交平台的私隱設定,包括是否把自己的個人資料和帖文,向全世界公開?若遇到網絡欺凌,向網絡平台報告要求刪除欺凌訊息之前,亦可先截圖保留證據;如果涉及「起底」或不當使用個人資料,亦可向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公署求助,有需要亦可考慮向警方求助。
在綫上教育講座舉行的互動環節中,有老師問及,收到訊息後,如何立即求證其真偽?趙麗如回應指,首先別急於轉發,「我覺得要教學生,如果不肯定或未閱讀過的訊息,不要立即轉發,否則有機會誤墜法網。」她指,如果真的很緊急,可以去官方網站求證,或找最可靠的消息來源。「別只單看一個消息來源,除了看香港,亦可以是全世界;就算媒體說這是獨家消息,但還是要等一等,如有疑問,千萬不要轉發,應先求證。」
就算媒體說這是獨家消息,但還是要等一等,如有疑問,千萬不要轉發,應先求證。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