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大研自動多重診斷系統 獲世衞推薦 檢測45種呼吸道病原體 只需1.5小時

更新時間:17:34 2024-12-03
發佈時間:17:34 2024-12-03

由浸會大學暫任首席創新總監劉樂庭研發、能在1.5小時內檢測45種呼吸道病原體的「自動多重診斷系統」,最近獲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為「有潛力為低至中等收入國家的醫療體系作正面貢獻的創新技術」,有望為低至中等收入的國家提供可負擔且安全有效的醫療技術。劉樂庭向本報表示,他於上周就系統的應用與世衛及相關醫療組織開會,期望趕及在下一次傳染病於全球大流行前,改良系統至「更細、更快、更便宜」,讓患者得到適切治療。

記者 盧嘉潁

劉樂庭表示,「自動多重診斷系統」已準備好推出巿場投入應用。
劉樂庭表示,「自動多重診斷系統」已準備好推出巿場投入應用。

 

浸大暫任首席創新總監劉樂庭自2015年起領導本地研究團隊,構思並研發「自動多重診斷系統」進行多病原體分子診斷。該系統獲世衛在今年7月出版的《2024年資源匱乏環境中創新衛生技術簡編》中,推薦為「有潛力為低至中等收入國家的醫療體系作正面貢獻的創新技術」。他昨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上周與世衛及相關醫療組織在日內瓦進行會議,共同探討該系統的應用。


有助低至中等收入國家

「自動多重診斷系統」由分析機、微流體試劑盒和軟件組成,能以全自動化方式進行「聚合酶連鎖反應」(PCR)程序,從而檢測病毒及細菌,系統亦獲創新科技署「產學研1+計劃」支持。劉樂庭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系統目前能檢測45種呼吸道病原體,包括新冠病毒、結核菌,以及在本港屬風土病的類鼻疽等。他指一般通過細菌培養檢測病原體,需時幾天甚至一星期才取得結果,而系統只需最多1.5小時,大幅減省診斷時間。

此外,劉樂庭表示,建立不同等級的微生物實驗室作細菌檢測,動輒需花費數百萬甚至上億港元,低收入及中收入的國家難以負擔高昂的醫療成本,衍生公共衛生問題,而自動多重診斷系統的成本較相宜,有助當地做好疾病檢測和預防工作,「醫生能夠盡快對症下藥,判斷要開哪種抗生素、病人是否需要立即隔離等,對改善公共衛生有很大的幫助」,發達國家的診所亦能運用系統,為輕症的病人進行診斷,從而減輕醫療體系的負荷。

「自動多重診斷系統」在世衞出版的《2024年資源匱乏環境中創新衛生技術簡編》中獲推薦。
「自動多重診斷系統」在世衞出版的《2024年資源匱乏環境中創新衛生技術簡編》中獲推薦。

 

改良系統應對全球傳染病

該系統的「技術完備等級(TRL)」被評定為TRL8,代表技術已經過大規模測試,在有更多數據支持下,將能通過監管部門的審批。劉樂庭表示,系統目前已推出市場,並已大批量商品化,包括在本港兩間公立醫院進行臨牀評估,亦在數間內地的地方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展開監測研究,他又計劃申請國家藥監局、歐盟等認證。

劉樂庭續指,研究團隊正積極優化系統,冀能做到「更細、更快、更便宜」,趕及在下一次傳染病在全球大流行前完成優化工作,減低傳染病在全球肆虐造成的負面影響,「不知道下一次新冠病毒何時會再來,屆時可能(傳播速度)會更快、死亡率會更高,因此越快做好準備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