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智思夫婦辦私校 兩子成培生學生

更新時間:21:59 2016-05-10
發佈時間:01:38 2012-05-14

中產家長對教育的要求愈來愈高,但不同家長對教育亦有不同需求,近年香港也出現了較另類的學校。Elsie知道,去年九月,港區人大代表、有「公職王」稱號的陳智思(Bernard)和太太陳楊碧鈴,就投資了超過一百萬元,在北角渣華道一商廈內,開辦了一所只有三間課室的私立小學培生學校,由陳太出任校監,課程特色是強調家長要高度參與,且重視品德和基督教教育,每年學費六萬元。

  培生學校創校接近一年,Elsie上周見到Bernard和陳太,才知道學校在這年來,原來只有兩名學生,就是他們十二歲的大仔銘謙,和九歲的細仔銘宇,兩人分別讀六年級和三年級;另外,全校現時只有五至六位老師,分別任教中文、英文、數學、常識、音樂、體育和視覺藝術等科目,師生比例甚高,而事實上,以現時該校只有一千八百呎的校舍面積,即使收滿學生,學校也只能有三十位學生。

  Bernard和太太都非讀教育出身,但他們卻有Home Schooling(在家教學)的經驗,大仔讀過主流幼稚園和小學,四年級轉去自然學校;細仔沒有進過幼稚園,只在自然學校讀了一年,就轉讀培生學校,兩兄弟都有在家學習的經驗。聽Bernard講,辦小學是太太的意思,他主要負責投資和支持太太的信念,並沒有參與教學事務。

  「太太做了很多調查,知道家長在子女的學業上,佔很重要角色。現時很多學校,已常有家長參與,例如參加家校會等,但我們覺得,如果學校和家庭教育能夠連貫,就會事半功倍。」他說,最初原意不是想辦學,只是想鼓勵家長多參與學校教學,後來知道有部分家長與他們的想法相同,於是太太就嘗試把她的信念實行,並在○九年申請牌照辦私校,八個月後獲批。

  Bernard表示,由籌備開校至創校後,其實一直知道有不少家長認同學校的理念,但認同和實行,始終是兩回事。他解釋,培生學校跟主流學校的分別,是需要家長跟校方緊密合作,甚至參與學校的工作坊和培訓,學習如何在家中教育子女,即使家長不需上班,也未必可以配合到,但從過去一年,看到家長對課程的反應,也給了Bernard和太太一個新啟示,為培生學校在新學年加入新元素,就是為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延申服務。

  「很多家長看到我們學校的特殊之處,像校舍細、小班、課程很個人和獨特,再加上會給予小朋友很多時間,而目前社會有批在學習以及專注上有特殊需要的小朋友,他們需要一所這樣的學校,因為主流學校並沒有這些時間和資源去照顧他們。」Bernard說這做法並非他們原來的構思,但覺得理念近似,故決定在課程上,為有獨特學習需要,主要是專注力不足的學生延伸服務。

  來自新加坡的陳太跟Elsie說,其實該校的課程跟主流小學分別不大,但以主題式學習,課程採用來自美國的Accelerated Christian Education(ACE),是一套具基督教和品德教育元素的課程,當中包括英文、數學、科學、常識等,課程特色是可因應學生的程度去調節課程進度,中文則會用普通話教授,課程由老師編排,教材來自新加坡、內地和本地。為配合教材和現時世界的趨勢,中文科主要用簡體字教授,但亦會教繁體字。

  「為了幫助有獨特學習需要的小朋友,新學年會加入名為『生命加油站』的教學方案,着重教學生終生技能,內容包括『技能啟迪班』、『每日指南針』和『品德培育坊』,教小朋友如何在不同環境下,應付不同的處境。」陳太說,專注力不足的小孩,頭腦運作模式跟其他小朋友有分別,需要深入教導,助他們改善思考力和應變能力,同時認識自己和社會。

  聽陳太說,為了讓兩名兒子學習生活上的技能,且學習服務家庭,從而日後服務社會,故家中沒有請工人,讓兩兄弟學習做家務。現時,大仔已懂得洗衫、摺衫、簡單煮食、換燈膽,甚至修理廁所等,而培生學校為了培養學生的終生技能,日後也可能會教學生簡單煮食的技巧。

  在學校未來發展方面,陳太說已跟部分有相同理念的中學接觸,希望他們認同和接受該校的辦學模式,讓學生升讀他們的中學,已接觸的包括國際和本地學校;另外,陳太也正物色新校舍,當中看過元朗和新界的空置校舍,如遇到合適的地方,日後可能會遷校。

  Elsie聽陳太講,培生學校會在本月底或下月初舉行家長會,招生日期為六月至七月,至於收生要求,是家長必須明白和認同學校的理念,「會鼓勵家長中,至少有一位可全職,或半職照顧小朋友。」另外,小朋友會有中、英、數的評估,以及簡單口試和遊戲,讓校方了解小朋友的程度,對培生學校的教育理念有興趣的家長,不妨留意該校的動向。

  若有任何家長關心的話題,歡迎報料。傳真:2798 2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