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師生齊種植 建綠色節能校園

更新時間:12:09 2016-05-03
發佈時間:02:29 2014-12-09
設計綠色建築不一定要有先進系統和高科技,Elsie早前去過剛在今屆環保建築大獎優勝的五育中學,發現除有簡單節能系統,師生更以平民的方法,回收再用學校的廢棄品作建設材料,共同綠化校園。天台花園的過百種動植物,令學校生氣勃勃,同時亦成為科學、生物等多個學科的學習樂園,讓學生每日近距離接觸大自然,體會生態系統運作。

  舉辦至第五屆的環保建築大獎,鼓勵社會各界發展可持續建築提高生活質素,大會今年新設的「主席大獎」,由五育中學奪得此最高榮譽。主辦單位之一的環保建築專業議會,主席蔡健權同Elsie講,五育中學雖未必於參賽各類別得最高分,但校園多個特色綠化項目,構思到建造和維修保養,都由師生親身參與,值得其他學校參考。

  另一主辦單位綠色建築議會,主席黃天祥說,綠色建築要有如節能、節水、通風和採用環保建築材料等條件,亦要夠創新和獨特。Elsie參觀過五育中學,留意到校園四處的確充滿環保和節能元素,原來學校的綠化計畫,由○六年的天台花園開始。

  任教生物科的陳才源老師同Elsie講,他與實驗室技術員丁紹明,當年見天台維修後一片荒蕪,便構思與學生建設綠色花園。師生找來學校活動後棄置的橫額,作防水和防根層,以及校舍建新翼後用剩的建築磚頭,圍成一個八十呎長的魚池,周邊空地則種滿花草。

  學校的天台綠化自此亦漸擴展至更多樓層的空地,陳老師每學年均邀請不同學生參與建設、栽種和定期打理,至今累積了數屆、多達四百人參與。Elsie走到五樓的環保庭園和有機園圃,見到有薯仔、生菜、蘿蔔和香草園等瓜菜,更有垂直綠牆。陳老師說,普通平面空地無法同時種大量盆栽,但現時每幅牆就可掛滿二百多盆植物,並通過自創的滴灌系統,垂直向下灌溉。

  而七樓的旱生植物花園,就種了佛甲草等耐旱的植物,為下層活動室隔熱,可降溫攝氏三至五度。陳老師說,「以往夏天太陽曬着天台,熱力傳出下一層的課室,開冷氣也很炎熱,但有了花園的花草隔熱,師生在班房終感受到涼氣。」而且天台有泥土和草地綠化保護,可延長壽命五至十年,「否則空地日曬雨淋,地磚容易裂起。」

  現時校內多個花園主要由園藝組學生和工友打理,已分別有逾八十種植物和二十種動物,如錦鯉、烏龜和昆蟲,又不時吸引雀島停留,並設太陽能板、風力發電機,供電予現場的LED燈,晚上變成夜光花園。Elsie知道綠化後的天台,亦成為科學和生物科學生的學習樂園,陳老師常帶學生實地接觸大自然,「生物理論有時較抽象,尤其這代學生不太認識植物開花結果的過程,或不知道薯仔原來在泥土生長,但他們通過落手栽種,可了解更多。」

  同學們也分享不少難忘的種植經驗,如辛苦播種的向日葵花苗翌日被雀鳥吃掉,又曾掘出大量薯仔,一嘗收成的喜悅。中五生王施慧笑說,有植物曾無故「死亡」,要請教陳老師「死因」,再不斷改良種法。她與Elsie分享種植心得,「對待植物就要如自己子女,要有愛心和持之以恒,灌溉水分和營養,它們才能茁壯成長,而非一時三刻,想去澆水才去。」她說學習不同種植技巧後,開始於家中天台試種,見到成果很有滿足感。他們亦異口同聲說,「書本只有圖畫,講述繁殖過程,但學校有平台讓我們親身體會植物的生長和形象。」他們相信,親手實踐理論,動手做科學,定會對學科知識更深刻。

  同是中五生的蔡碩倫之前就以為,綠化天台要專業工具和知識,「但原來自己肯去搜集資料和學習,也容易做到。」陳老師補充,「我們非專業的建築人士,起初沒全盤計畫,只是邊做邊想,擴展綠化範圍,所用的方法也較平民簡單。」在五育中學任教二十多年的他又覺得,「亦正因為我們在校園這環境生活,知道哪裏綠化、哪個做法較到位,如外判給環保公司做,未必有同樣效果。」

  聽陳老師講,該校近年發展了不少環保項目,除有廚餘回收、慳電光管、省水閥、收集冷氣機滴水等,更安裝感應人體活動的簡單節能掣,可為學校每日節省十六小時電力。又綠化、又節能系統,但學校原來僅用了五萬元,「我們利用不同回收品,如水樽、屋邨棄置燈罩、舊電腦膠殼作盆栽,亦會種一些原生植物、能適應天台生長,再自己培植,最珍惜是師生一同建設的過程。」

  Elsie同五育中學校長連鎮邦傾過,他說學校給予很大自主權讓師生推動環保計畫,「花園毋須美輪美奐,但有師生親身參與,一步步綠化校園,亦緊扣學科學習。」

  連校長補充,學校又積極參與校外比賽,如去年獲選為綠色學校,在創新能源比賽奪冠等,會向更綠、更環保校園的目標進發。

  Elsie覺得,在城市長大的學生未必能充分理解大自然的生態狀況,但如五育中學綠化校園,便帶他們返璞歸真,減少做低頭族,留意更多大自然,亦增加對學校歸屬感。

  若有任何家長關心的話題,歡迎報料。傳真:2798 2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