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的隱憂:清盤遊戲與金融老鼠|梁偉聰
發佈時間:18:27 2025-01-23
「年年難過年年過」,這句話雖然源自明朝一位清貧寡婦的感嘆,但在當前的經濟環境中,卻成了不少老闆的心聲。港元同業拆息(Hibor)高企接近4厘,生意難做,資金鏈斷裂的企業越來越多,甚至一些上市公司開始採取近乎「金融老鼠」的手段,將風險轉嫁給小股民與小債主。
上市公司以物代錢 債主陷兩難
近期最常聽到的案例,便是上市公司現金流枯竭後,以物業或股票抵債的方式解決債務。一位工程公司老闆分享,他的客戶——一家上市公司,直言「錢沒有了,可以選幾套物業,或者拿股票看看能賣多少」。對於這類選擇,債主可謂進退兩難。
接受物業,往往是位於三、四線城市的非核心資產,流動性極低,無法快速套現;接受股票,則可能立刻變現,但這些公司的股票價值往往隨時大幅縮水,市場上少有買家接手,最終損失更多。這些「垃圾資產」不僅無法幫助企業主解困,反而令其陷入更深的財務危機。
「特別手法」私債轉入公司賬
另一個令人深思的故事來自幾年前的港股「啤殼熱」。當年港股殼價一度高達7億至8億元,不少老闆為了趁熱將公司上市,舉債賭上一把。然而,隨著中美貿易戰、疫情以及監管機構嚴打「啤殼」行為,這些橫財夢紛紛破滅。許多老闆因此背上沉重的債務,甚至陷入無力償還的窘境。
筆者聽聞某上市公司老闆因資金枯竭,不得不向多年好友開口借錢,並承諾高息回報。然而,最終卻連好友的資金都無法償還,甚至採用「特別手法」將私人債務轉移到公司賬上,讓好友成為最終的「老襯」。
當上市公司清盤時,償還順序依次為清盤費用、拖欠員工的薪金、有抵押債權人,最後才是無抵押的普通債主。對於普通投資者或小債主而言,即使合法擁有債權,也可能一分錢都拿不回來。
更甚的是,一些上市公司老闆熟悉清盤流程,利用清盤將個人債務合理化地轉移到公司,讓自己的個人資產全身而退,而小債主則只能接受虧損。這樣的操作雖不違法,卻將風險完全轉嫁到投資者身上。
「金融老鼠」損害市場信譽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每日資金流通以千億計,但也吸引了不少「金融老鼠」。他們往往缺乏真實業務支撐,靠著拉關係、造假包裝來賺錢,目的是將風險最終轉嫁給市場參與者。
這些行為不僅損害個人投資者利益,更拖累了港股市場的信譽。國際投資者對香港市場抱有高透明度和嚴格監管的期待,但當「金融老鼠」行為頻繁發生時,市場形象將大打折扣,甚至影響到香港在國際 ESG(環境、社會與公司治理)評分上的表現。
散戶宜遠離現金流緊張公司
面對當前的市場挑戰,小股民與小債主應採取更加審慎的態度,遠離現金流緊張的公司,無論股價多具吸引力,若一家公司的大股東頻繁抵押股份,或財務報表顯示現金流枯竭,應避免進一步投資。
警惕「以物抵債」的誘惑,無論是接受股票還是低流動性的房產作補償,這些資產在經濟環境不佳時,價值往往迅速縮水,甚至完全無法變現。選擇合作對象謹慎,無論是投資還是商業合作,選擇信用良好的企業是最基本的風險管控手段。高回報雖吸引,但更需注重風險評估。
經濟環境轉差是大家都無可奈何的一件事,但這類事件如果頻繁發生,卻恐怕會嚴重影響港股的聲譽,拖低港股市場的ESG(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評分,筆者不是監管機構,只能建議朋友們盡量切勿投機那些現金流已出現問題、帳面已是負資產,或大股東已經將持股用作抵押的股份。 將股票抵押本應是一件很平常的財務動作,奈何現在這個環境,作為小股民的我們也不得不提防一下。
梁偉聰-企業傳訊及財經公關顧問
Linkedin: https://bit.ly/3ClurwJ
相關文章
特朗普上任四出點火 美股未來兩年跌市機會逾四成 林本利:看看美國哪些人捱不住
美股今年回調逾20機會高 惟美股再貴 仍要繼續買 李聲揚:太擔心股災 或會錯過升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