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AI挑戰OpenAI:公平競爭還是技術霸權?|梁偉聰
發佈時間:14:56 2025-02-05
中國初創公司DeepSeek(深度求索)近期推出自家AI模型,以「白菜價」策略震撼市場,成為農曆新年期間熱話。相較於OpenAI(微軟持股的AI領頭羊),DeepSeek最大優勢在於其極具競爭力的價格。
據悉,DeepSeek-R1的輸入成本為每百萬Tokens 0.55美元,輸出2.19美元,幾乎只有OpenAI o3-mini(輸入1.1美元,輸出4.4美元)的一半。這樣的價格差異,對於一般用戶來說影響或許不大,但對AI運算需求龐大的企業而言,卻可能帶來成本上的巨大變革。例如騰訊(700)的「混元」大模型,預訓練數據高達2萬億Tokens,如果轉用DeepSeek,成本可大幅降低,讓 AI訓練門檻變得更低,對市場衝擊可想而知。
然而,面對這位強勁競爭者,OpenAI迅速向《金融時報》放風,指控DeepSeek疑似使用「知識蒸餾」(Distillation)技術,並暗示其可能違反 OpenAI的使用守則。
技術問題還是競爭問題?
知識蒸餾是一種AI領域中常見技術,簡單來說,它能讓新模型從已有的AI學習,以此加快訓練速度,提升性能。事實上,OpenAI本身也允許開發者利用其模型進行知識蒸餾,但如今卻將此作為競爭對手的「罪證」,令人不禁思考:「如果 DeepSeek並非來自中國,而是來自日本或歐洲,OpenAI是否還會如此反應?」這場爭議的核心,真的是技術問題,還是涉及更深層次的市場競爭與地緣政治?
OpenAI的初心還在嗎?
回顧OpenAI的創立背景,它本是一家非營利組織,由馬斯克(Elon Musk)和創始團隊於2015年投資10億美元,希望推動AI為全人類服務。然而,2019年微軟(MSFT)注資10億美元,2023年更進一步加碼100億美元,並獲得GPT-4獨家授權,OpenAI的商業化逐步加速。
馬斯克亦因不滿OpenAI偏離初心,去年底正式對OpenAI及微軟提起訴訟,直指:「從非營利組織變為商業壟斷巨頭,充滿赤裸裸的反競爭行為。」這場訴訟核心不僅是OpenAI如何運作,更關乎AI是否仍然是為「全人類」服務,還是淪為少數科技巨頭壟斷市場的工具?這場官司將影響OpenAI在產業內的信譽,尤其是在大眾對科技企業監管日趨關注的時代。
AI發展應靠創新 非市場封鎖
AI產業發展應該依靠技術創新,而不是市場封鎖。DeepSeek的出現,代表中國AI已經具備真正的市場競爭力,不再只是政策扶持下的產物,而是能夠在價格與技術上正面挑戰OpenAI。
如果OpenAI真正忠於其創立理念,那麼它應該以技術創新回應挑戰,而不是透過法律戰、技術封鎖與市場操控來限制競爭。這場爭議的核心,最終將影響全球AI產業發展方向——AI該為少數企業服務,還是應該真正惠及所有人?
這場科技競爭的發展,無論最終結果如何,都將是2025年AI領域最值得關注的變革時刻。DeepSeek 是挑戰者,但OpenAI是否仍然是先行者?
梁偉聰 – 企業傳訊及財經公關顧問
Linkedin: https://bit.ly/3ClurwJ
相關文章:
DeepSeek未能擊潰護城河 Nvidia被忽略的本質|晉佳
發展商陷危機 投資者勿當投資機會撈貨 李聲揚:公司最後無事 但輸死小股東屢見不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