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產業格局重塑 內企不出海就出局 吳劍林列6大關鍵 「香港是拼船最佳選擇」

更新時間:06:00 2025-03-27 HKT
發佈時間:06:00 2025-03-27 HKT

在地緣政治及貿易政策多變下,中國製造業成本上漲,不少內企尋求出海。根據咨詢機構麥肯錫統計,中國企業出海比例接近70%,綠色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吳劍林向《星島頭條》表示,以前很多企業未有如此逼切出海需求,但最近一年多趨勢愈發清晰,在全球產業格局重塑的大背景,綠色科技企業如果不邁向國際市場,很可能會在未來競爭中被邊緣化,坦言「不出海,就出局」,但如果沒有充足準備,亦容易造成「盲目出海,加快出局」的結果。

吳劍林指出,企業全球化發展過程中,海外法律架構設計、募資及跨境資金使用、人才國際化、合規及稅務管理、國際供應鏈建立與產業園落地,以及知識產權保護6大要素是企業成功出海的關鍵。

綠色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吳劍林。
綠色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吳劍林。

中小企出海宜夥當地企業

對於中型企業出海,比較成功的大部份會設立海外Newco控股公司,針對每個地區或國家、再與當地具備渠道或資源的合作夥伴成立合資公司,開拓當地市場,而中方企業可通過提供設備及IP授權方式與外企合作。在此過程中,需了解海外法律架構,設計合理的股權架構。除了利用自有資金擴張外,如何利用跨境融資、人民幣國際化、綠色金融創新及尋找合適的投資機構等環節亦是關鍵。

另外,內企出海或會遇當地宗教文化衝突,因此國際化發展不僅需要技術和產品,還需具備跨文化管理經驗的國際化團隊,尤其是在當地市場有影響力的人才;同時,不同市場有不同的法律、稅務、勞工合規及環境與社會風險要求,企業必須提前做好規劃,否則可能面臨營運風險、甚至法律糾紛。

他又提到,出海企業重新調整構建供應鏈也至關重要;最後,技術出海必須確保自身的專利、品牌和商業機密得到有效保護,避免因知識產權糾紛而損失市場優勢。

 出海企業重新調整構建供應鏈也至關重要。
出海企業重新調整構建供應鏈也至關重要。

港具專業服務及對接能力

在企業邁向國際市場過程中,吳劍林表示,香港是「拼船出海」的最佳選擇,亦即借助香港優勢,包括國際化金融體系、專業服務能力及全球資源對接能力,降低企業出海風險。相比單打獨鬥,企業若能利用香港的平台,不僅能更高效地獲取融資、優化合規、連接全球產業鏈,還能借助香港成熟的商業環境和國際網絡,提升海外市場競爭力。

除資金自由流動及國際人才優勢外,目前香港在各領域遵循的標準主要是國際標準,因此也是出海企業可以用來實施符合國際標準試點的理想地方。此外,香港還具備內地目前不能開展的金融創新模式及產品,包括虛擬資產、穩定幣及RWA等領域。至於令人望而卻步的香港用地成本,他指其實香港工業用地成本可壓縮至每平方尺幾港元以下。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需求增

另一方面,由綠色發展研究院與南南合作金融中心聯合主辦的「綠色企業出海論壇」近日在香港舉行,綠色發展研究院院長馬駿在會上表示,海外市場、特別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對中國產品、技術和投資需求持續上升。同時,近兩年內地民間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低迷,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年均增長率則達10%,其中對東盟直接投資年均增長率更逾20%,馬駿指未來結構性趨勢、尤其是人口結構變化,將進一步推動中國向東盟等國投資的持續增長。 

南南合作金融中心副總幹事周美香。
南南合作金融中心副總幹事周美香。

馬來西亞國家主權基金原董事Tan Sri Andrew Sheng指出,東南亞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與日益完善的數字基礎設施,但其政治環境相對複雜,中國企業在拓展全球南方市場時,需知己知彼,應對文化差異與保護主義的挑戰。南南合作金融中心副總幹事周美香亦強調,儘管綠色企業在全球市場擁有廣闊機遇,但仍需應對ESG合規、供應鏈本地化、融資壁壘及區域政策差異等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