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山初學者必看!專家教鍛煉增強肌肉/平衡力防拉傷拋柴 一文看清衣物/裝備/防中暑注意事項
發佈時間:19:01 2025-04-14 HKT

行山不是揹起背包就能起行,衣服、行山杖、防曬等裝備有甚麼要留意?過程如何避免受傷或中暑?中國香港體適能總會行政總監兼物理治療師黃永森博士接受《星島頭條》訪問,解構行山過程常遇上的各種安全風險及預防方案,並分享適合行山人士的鍛煉建議。
行山人士必做阻力訓練 3招防肌肉拉傷/抽筋
平日多鍛鍊肌肉,有助預防行山時拉傷或拋柴。黃永森博士表示,適量的阻力訓練能提升下肢及腰腹肌肉的持久收縮能力,有助於預防骨骼肌肉損傷及抽筋。提踵、蹲腿及箭蹲訓練十分適合行山愛好者練習。每星期最少進行兩次阻力訓練,可手持負荷增加訓練效果;每個動作以10至15次為一組,可輪流地各做2至3組練習。
提踵、蹲腿及箭蹲訓練步驟
阻力訓練1. 蹲腿
雙腿分開,兩腳距離稍比肩闊,手握啞鈴,上身保持挺直,然後身體向下,重心稍向後坐,呈半蹲狀態,可鍛鍊大腿股四頭肌、臀大肌及小腿腓腸肌。
阻力訓練2. 箭蹲
首先雙手緊握啞鈴,左腿踏前屈曲,右腿向後拉開,然後呈九十度屈曲,返回原位,左右交替重複,可鍛鍊大腿股四頭肌、臀大肌及小腿腓腸肌。
阻力訓練3. 提踵
雙腿分開,手握啞鈴,上身保持挺直,緩緩將腳跟提高,然後輕輕將腳跟放下。
7招鍛煉平衡力 行山路不易跌倒
黃永森博士指,平衡力練習是行山愛好者較易遺忘的一環。簡單而言,平衡力可分為靜態及動態平衡力。靜態平衡力意即維持重心於固定基座的能力;而動態平衡力即指在固定或非固定基座上轉移重心的能力。
靜態平衡力包括一字步平衡和單腳平衡,剛開始訓練靜態平衡力時可以開著眼,之後再嘗試閉眼,也可以通過調整維持動作的時間及地面的軟硬度,以增減難度。動態平衡力則包括倒後步行、側步行、一字步行、腳尖步行及腳跟步行,讓身體學習重心轉移。所用的空間不多,很適合在公園,甚至家居環境練習,可透過調整距離長短及步行方向來改變難度。
藉由循序漸進的平衡訓練計劃,能有效刺激平衡探測系統,促進神經肌肉協調及平衡反應。建議每星期進行2至3次,每次5至10分鐘。
平衡力訓練1-2:一字步平衡、單腳平衡
一字步及單腳站立減少基座面積,人體需要維持重心於較小基座面積內,增加了對平衡力的要求。
平衡力訓練3-4:倒後步行、側步行
倒後及側步行需要應用一些與日常步行形態不同的肌群,神經肌肉需作出合適調整。
平衡力訓練5:一字步行
進行一字步行時,人體於較小基座面積上行走,增加了對平衡力的要求。
平衡力訓練6:腳尖步行
進行腳尖步行時,要求腓腸肌持續收縮,而且基座面積減少,增加了對平衡力的要求。
平衡力訓練7:腳跟步行
進行腳跟步行時,要求前脛肌持續收縮,而且基座面積減少,增加了對平衡力的要求。
用行山杖防受傷?撐一枝/兩枝行山杖比較好?
使用行山杖的目的是為行山愛好者提供更多支撐,一方面減少行山時膝蓋所承受的壓力,另一方面亦降低大腿肌肉的能量消耗,這就是一種「卸力」效應,將行山時腿部所承受的衝擊力分散至手臂或上半身。一般而言,一隻手用「行山杖」,另一手用作輔助攀爬或平衡,相當合理。近年越來越多行山愛好者喜歡雙手各執一枝「行山杖」上山,這潮流極可能源於芬蘭「北歐健行」,不但風靡北歐地區、德國、澳洲、日本,及至中國內地也十分盛行。
天氣炎熱行山易中暑/熱衰竭 解構症狀/預防方法
行山時除了注意避免受傷,也要小心中暑。黃永森博士指,「暑熱壓力」或稱「熱壓」,是指熱能對人體所構成的壓力。當人進行劇烈運動或體力勞動時,熱能會加快產生,身體便會作出調節,人便會多出汗讓更多熱能從皮膚表面散發。如果這些熱能不能及時散發,體溫就會上升,如情況持續,人的體溫調節功能最終會失效而導致「熱衰竭」,或者「中暑」。
熱衰竭的徵狀包括頭暈、頭痛、噁心、氣促及神志不清等。而當體溫升至41°C或以上時,患者更會出現全身痙攣或昏迷等現象,稱為中暑。若不及時替患者降溫及急救,患者便會有生命危險。小童、長者、長期病患者和過胖人士均較易中暑。
如何預防熱衰竭/中暑?
除了補充水分外,黃永森博士還建議行山人士留意以下事情:
- 穿著淺色和通爽的衣物,以減少身體吸熱,並方便排汗及散熱。
- 量力而為,避免進行太劇烈或太長時間的登山或遠足等活動。
- 最好安排在早上或下午較後的時間進行戶外活動。
- 進行活動時,若感不適,應立刻停止,並盡快求診。
紫外線可致皮膚癌/白內障 行山時應如何防曬?
皮膚曬傷與紫外線息息相關。紫外線是太陽所釋放出來、一種看不見、觸不到的輻射。到達地面的紫外線大多是UVA和小部分UVB。適量的陽光有助身體製造維他命D,能令骨骼更強壯。過量的紫外線照射會曬傷及曬黑皮膚,導致皮膚提早老化,產生皺紋。同時,長期曝露於陽光下亦會增加患上皮膚癌和白內障的機會。
- 留意天文台發出的紫外線指數,在紫外線指數偏高(6或以上)的日子,應避免長時間在戶外逗留。
- 假如真的要長時間進行戶外活動,亦應最少每2小時為身體和臉部補上防水、強度合適的防曬產品,以免皮膚被紫外線曬傷。
- 記得塗上可阻隔UVA及UVB的廣譜防曬液(與UVA相關的防曬效能為PA+或以上,而與UVB相關的防曬系數為15或以上),並在出汗或泳後再塗上。
- 如果可以,請選擇有適當及定點遮蔭設施的路徑進行行山活動;否則,適當地利用傘子遮蔭。
- 穿長袖而寬鬆的衣物。雖然深色的衣物更有效防曬 ,但卻有機會影響散熱。
- 戴闊邊帽及使用能阻隔紫外線的太陽眼鏡。
行山初學者特別容易肌肉痠痛?
黃永森博士最後提醒行山人士要注意「延遲性肌肉痠痛」(Delayed onset muscle soreness)。它屬於無害的症狀,較常出現於甚少運動或初學行山的朋友身上。症狀包括廣泛或局部的肌肉痠痛、肌肉脹痛、活動受限、肌肉乏力等,一般出現於行山後數小時,及至活動後48小時達峰值,隨後2至3天內症狀就會消失。
延遲性肌肉痠痛通常與行山初學者進行不習慣的動作有關,特別在下山時下肢肌肉需要持續地進行離心收縮,造成大腿及小腿的「微型撕裂或損傷」,產生痠痛及脹痛情況。伸展運動、舒緩性的按摩及暖水浴是舒緩延遲性肌肉痠痛的可行方案。
專家履歷:黃永森博士
中國香港體適能總會行政總監、物理治療師
延伸閱讀:日本《LDK》實測9款人氣產品 第1名阻擋99%紫外線 3款A級超防水
---
相關文章:
能量飲品等於運動飲品嗎?做運動喝哪種?這樣喝恐致焦慮/腎衰竭
長者患肌少症易骨折 專家教3個家居運動增肌 腰膝痛/體弱也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