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安全|女子食海鮮後發燒器官衰竭亡 7類人最高危易染食肉菌

更新時間:18:45 2022-12-09
發佈時間:18:45 2022-12-09

進食或處理海鮮時,一不小心,隨時感染食肉菌,甚至會喪命。內地一名女子近日吃海螺後感到不適,送院後病情竟不斷惡化,在8小時內因多重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醫生其後進行血液化驗,發現她感染致死率極高的「海洋創傷弧菌」。據本港衞生署資料,有7類人感染食肉菌風險較高。

食海鮮後發燒器官衰竭亡

綜合內地傳媒報道,福建泉州一名50多歲女子因經營海產生意,經常進食或接觸海產。有日她突然發燒且雙腿腫脹,未料送院後短短10個多小時內病情急速惡化,最終因多重器官功能衰竭不治。

事發後不久,院方再接到另一宗類似個案,涉事女子因吃海螺後不適送院,不足8小時就病發身亡。其後醫生分別為兩名女子進行血液化驗,發現二人均感染致死率極高的「海洋創傷弧菌」。

延伸閱讀:食肉菌可經食物或傷口感染

處理海產時被刺傷或割傷,最怕受食肉菌感染,甚至要截肢保命。根據本港食安中心資料,俗稱「食肉菌」的「創傷弧菌」,特性及感染途徑如下:

食肉菌感染病徵

據本港衞生署資料,壞死性筋膜炎(即「食肉菌感染」)可由多於一種細菌引致,包括甲類鏈球菌、創傷弧菌、克雷伯桿菌屬、梭菌屬、大腸桿菌、金黃葡萄球菌和嗜水氣單胞菌。甲類鏈球菌被認為是最常引致壞死性筋膜炎的細菌。這是一種軟組織及筋膜(覆蓋肌肉表面的一層組織)的嚴重細菌感染,能破壞身體組織,嚴重的可致命。

在香港,患上由創傷弧菌引致的壞死性筋膜炎的病死率大約是30%。食肉菌感染病徵如下:

感染食肉菌高危一族

衞生署指,引致壞死性筋膜炎的細菌通常透過皮膚中的傷口,如切傷、刮傷、燒傷、昆蟲咬傷、穿刺傷口或手術傷口進入身體。由創傷弧菌引起的壞死性筋膜炎,也可以由進食生或未徹底煮熟的海鮮,例如從和暖海水中捕獲的蠔而感染。以下7類人感染食肉菌風險較高:

預防食肉菌感染6大貼士

要預防感染食肉菌,處理生的海鮮時應留意以下6點:

同場加映:12種高水銀魚類

部份魚類水銀含量較高,進食過量有損神經系統,影響視力及記憶力!食安中心列出99種魚,其中12種魚類水銀含量較高,包括3種吞拿魚。中心分享揀魚秘笈,列出低水銀魚類清單,並推介其中8種較常見的魚,讓大家安心選購。

 水銀含量較高的魚類: 

87種低水銀魚類

食安中心列出8種較常見的低水銀魚類:


另外87種水銀含量較低的魚類: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