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鮮毒素|女子東涌食花蛤中毒 貝類3部位毒素高可致命 12種海鮮風險高
發佈時間:13:22 2023-04-06
進食貝類海產時應避免3個部位,否則可導致中毒甚至危及生命。本港2名女子於本周二(4日)到東涌一間食肆進食花蛤後,出現腹瀉、嘔吐、腹部痙攣等中毒症狀,懷疑下痢性貝類毒素中毒。食安中心表示,貝類海產有3個部位易含毒素,食用時要避免,以減低食物中毒風險。中心又列出12種易含毒素的海產,並講解致病毒素特性、中毒症狀,最嚴重可以致命。
2女子食花蛤後腹部痙攣中毒
衞生防護中心表示,該2名女子分別為34歲及31歲。她們曾於4日下午分別到東涌東薈城名店倉食肆「花甲年華」進食花蛤,並在35至60分鐘後出現腹瀉、噁心、嘔吐、腹痛和腹部痙攣等下痢性貝類中毒症狀。
衞生防護中心發言人指,下痢性貝類毒素會在自然情況下存在於雙貝類體內,而烹煮的高溫不能將該種耐熱的毒素消除。發言人又表示,下痢性貝類中毒症狀主要與胃腸道相關,通常在進食貝類後30分鐘至數小時內出現。症狀包括腹瀉、噁心、嘔吐、發冷、腹部出現中度至劇烈的痛楚及痙攣。
貝類海產常見5種毒素 12款海產最高危
食安中心表示,在受感染的貝類海產中,有5種毒素是世界各地的貝類業界、科學界和規管機構所熟知的,包括:麻痺性貝類毒素、痢性貝類毒素、失憶性貝類毒素、神經性貝類毒素和原多甲藻酸貝類毒素。
中心又列出5種貝類毒素,及12種易含以上毒素的海產,並講解致病毒素特性、中毒症狀:
常見毒素1:麻痺性貝類中毒
- 麻痺性貝類中毒可以致命,主要導致神經受損,且發病迅速。其症狀包括刺痛、麻木、口部周圍感到熾熱、失調、發燒、出疹和踉蹌等。這些症狀會維持數天,然後可自然康復。然而,有些嚴重的個案會在進食有毒貝類後24小時內,出現呼吸系統停頓的情況。
常見毒素2:下痢性貝類中毒
- 下痢性貝類中毒是第二常見的貝類中毒,症狀涉及胃腸道問題,通常在進食受污染的貝類後30分鐘至數小時內出現。症狀包括腹瀉、噁心、嘔吐、發冷、腹部出現中度至劇烈的痛楚及痙攣,通常在三日內會完全康復。至今尚未發現有死亡個案。
常見毒素3:失憶性貝類中毒
- 失憶性貝類中毒是由海洋矽藻所造成,特徵是胃腸道失調及神經紊亂。症狀包括嘔吐、腹部痙攣、腹瀉及頭痛,尤其會導致短暫喪失記憶力。失憶性貝類中毒有可能致命。
常見毒素4:神經性貝類中毒
- 神經性貝類中毒甚為罕見,亦非致命的綜合症。其中毒的症狀比較輕微,通常包括面部肌肉刺痛、冷熱感覺逆轉、心動徐緩及瞳孔擴大等。這些症狀會在數天內迅速及徹底消散。
常見毒素5:原多甲藻酸貝類中毒
- 症狀與下痢性貝類中毒相似,通常在進食受污染的貝類後12至24小時內出現。症狀包括嚴重腹瀉、嘔吐、腹痛、間歇性噁心和發冷。
貝類3部位最多毒素
食安中心又指,貝類海產3個部位易含毒素,食用時要避免,以減低食物中毒風險。食安列出高危部位,並解釋原因:
要預防貝類中毒,食安中心提出4大建議:
- 用清水將貝類海產的外殼洗擦乾淨
- 在烹煮貝類前先除去其內臟、生殖器及卵子
- 避免進食烹煮後的汁液
- 每次只進食較少分量的貝類
延伸閱讀:12種常見魚類含雪卡毒 包括東星斑老虎斑
本港常見的珊瑚魚如東星斑,可能含有雪卡毒素,進食後可引致中毒。受毒素影響的魚類外表看似毫無徵狀,而且不能透過烹煮或加工過程消除毒素,所以要特別小心。
食安中心曾解釋指,雪卡毒的產生是由於食草魚類吃下依附在珊瑚礁上的有毒海洋浮游生物,然後體型較大的食肉魚類吃下這些含有毒素的魚類,毒素由此通過食物鏈在生物體內層層積聚。當人類進食了含毒素的魚後,毒素便進入人類腹部。
中雪卡毒可致呼吸困難 症狀最長維持數年
食安中心表示,雪卡毒主要出現在珊瑚魚體內,人類進食後會出現腸胃或神經系統不適,症狀最長可持續數年。進食含雪卡毒素的魚後,最快會在30分鐘內出現中毒的早期徵狀。
延伸閱讀:魚類含水銀可傷腎 醫生列危險及安全魚類名單
胃腸肝膽科醫生李柏賢指,如進食有水銀的魚類,可能會出現中毒症狀,甚至有傷腎、損智力、失明等影響。他又列出危險及安全魚類名單,並指出不同魚類的水銀含量高低:
高水銀魚名單如下:
水銀含量中等魚類 安全名單:
低水銀魚名單如下:
《星島申訴王》於3月1日隆重登場,節目為民請命抱不平、追蹤城中熱話,亦會搜羅溫情小故事。你申訴,我跟進,搵91999933,《星島申訴王》隨時候命!
立即報料:https://bit.ly/3IMunqd
你的獨家報料一旦被採用及報導,將獲得乙份獎品。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