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瘤|粉瘤腫瘤大不同 醫生:出現於3個位置要小心 (附治療方法)

更新時間:18:53 2022-10-31
發佈時間:18:53 2022-10-31

坊間會稱皮膚出現的凸起腫塊為「粉瘤」,其實所謂「粉瘤」屬於腫瘤嗎?醫學上如何診斷「粉瘤」?又怎樣治理呢?

粉瘤會生長在不同的位置。(圖片來源:外科專科醫生陳東飛)
粉瘤會生長在不同的位置。(圖片來源:外科專科醫生陳東飛)

揭開「粉瘤」真面目

我們習慣以「瘤」來形容皮膚上凸出的硬塊,加上「粉刺」十分常見,因而衍生出「粉瘤」這個不盡準確的說法。事實上,「粉瘤」的醫學名稱應為「表皮囊腫」(epidermal cyst)。

「表皮囊腫」的成因及症狀

「表皮囊腫」是因為表皮細胞在生長過程中出現異常,引致皮膚的表層細胞進入真皮層,並分泌出過量的角質蛋白,長期積累下形成隆起的腫塊。「表皮囊腫」通常呈圓形,表面平滑,中間或有小洞,有可能流出分泌物,一般不會造成疼痛或痕癢。

一直以來不少人將「表皮囊腫」誤稱為「皮脂腺囊腫」(sebaceous cyst)。其實「表皮囊腫」中的分泌物不是來自皮脂腺,醫學上亦已證實「表皮囊腫」與皮脂腺增生沒有關係。

「表皮囊腫」VS「蟹足腫」

出現「表皮囊腫」的皮膚表面不會有異常,而蟹足腫(keloid)的表面則會有明顯紅腫,而且患者會感到痕癢及疼痛。蟹足腫屬於疤痕組織,因為幫助傷口癒合的纖維母細胞過度增生而形成,與「表皮囊腫」是完全不同的病症。

「表皮囊腫」的治療方法

目前,並沒有任何藥物可治療「表皮囊腫」,不過初期的「表皮囊腫」不會造成嚴重不適,如情況輕微及腫塊細小,可先行觀察。如「表皮囊腫」出現於面部或其他顯眼位置,或有可能受細菌感染而出現發炎,可諮詢醫生意見後,決定是否接受手術治療。

傳統VS創切除手術

傳統「表皮囊腫」切除手術會將表皮、包膜及分泌物一併切除,減低復發風險,但因傷口較大,容易留下明顯疤痕,未必所有患者能夠接受。

隨著醫學技術進步,嶄新的微創手術可利用二氧化碳激光或皮膚開孔器,在最接近表皮的位置開一個約2至3毫米的小洞,然後擠壓出分泌物,並以外科儀器取走包膜,盡量減小創傷。醫學研究顯示,超過95%的病人進行一次微創手術後,可徹底消除「表皮囊腫」。

撰文:外科專科醫生 陳東飛

以上內容由名人+提供,標題經星島頭條編輯修改

同場加映:中醫解構粉瘤成因 +分享食療

註冊中醫師何慧欣在其Facebook專頁講解何謂粉瘤,並分享改善粉瘤的方法。

點擊大圖了解粉瘤的樣子:


改善粉瘤貼士

何醫師表示,雖然患上多發性的粉瘤人士,多與先天因素遺傳有關,但也要注意飲食配合中藥治療,可以有效減少粉瘤大小和數目。她分享3大改善粉瘤貼士:


健脾湯水減少粉瘤復發

此外,何慧欣醫師為大家推介一款有助改善粉瘤的健脾湯水,有助去除水濕代謝之廢物。

點擊圖片看湯水功效、材料、做法: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