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身體無力或中風症狀 專家教分3大關鍵徵兆救命:小中風可變大中風

更新時間:11:27 2022-11-16
發佈時間:11:27 2022-11-16

風一般分為缺血性和出血性,即俗稱「塞血管」和「爆血管」中風,無論那一類中風,腦部細胞都會因為沒有足夠血液供給氧份而壞死,從而引致身體日後出現殘疾,病人會失去日常起居的自理能力,家人在照顧上亦會有很大負擔。

在中風的個案當中,「塞血管」的個案約佔八成,而現時各急症醫院已有血栓溶解的靜脈注射治療,如能在患者病發起三個小時內趕到醫院,並經醫護臨床診斷為非出血性中風,便有很大機會接受血栓溶解治療,讓腦血管重新打通,血流得以通過,救活還未壞死的腦細胞。

此治療有一個特點,便是越早接受治療,成效越大,因腦血管一旦被阻塞,腦細胞便會逐步缺血和壞死,壞死了的腦細胞是無法復原的,並為日後帶來不同程度的殘疾。

長者遇到不適,一般都會有傳統的想法「瞓陣抖下就會好啲」,因而錯失黃金三小時的治療期,因此,建議讀者與家中長者多作溝通,教導他們中風的可見病徵,加強長者對自身不適的察覺性和危機感,越早察覺中風的急性病徵並進行治療,可減低中風對身體帶來的永久傷害,增加康復機會。

除了急性中風外,還有另一種相似的疾病,稱為「小中風」,患者會出現和中風相似的徵狀,但卻會在數小時後自然康復過來,因此經常令長者輕視了疾病的再發和嚴重性。實際上,臨床研究發現,「小中風」的患者即使當天康復過來,在一個星期內發生急性中風的機會是比常人高的。因此,建議家人帶同長者及早諮詢醫生和用藥,減低誘發成「大中風」的危機。

中風常見病徵:

  • 1. 言語不清,不能清晰表達,甚至無法說話
  • 2. 一邊面癱,尤其在露齒笑時更為明顯
  • 3. 左邊身或右邊身出現無力或跌倒

撰文:香港都會大學護理及健康學院高級講師 譚建華

延伸閱讀:中風症狀+預防方法

根據本港衞生署資料顯示,「中風」是由於腦部血管阻塞或爆裂,令腦組織不能得到充足的養份和氧氣,受影響的神經細胞因而壞死,產生各種神經症狀。

中風9大症狀包括:


預防中風方法

衞生署指,中風的主因是吸煙、血壓高和血管硬化,所以要預防中風的發生,就要注意日常的生活習慣,避免血管硬化的產生:


5個口訣認清中風先兆

台灣營養師高敏敏在其Facebook專頁指,中風後的關鍵是把握黃金治療時間,才能減少殘疾及死亡風險。她又列出分辨及應對中風的口訣「BE-FAST」,呼籲民眾如發現自己或親人突然出現任何一項症狀,都務必趕快求醫: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