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人氣養生飲品酸梅湯 10元1劑供不應求 中醫館成打卡熱點 附飲用宜忌

更新時間:19:21 2023-09-13
發佈時間:19:21 2023-09-13

酸梅湯人氣直逼珍珠奶茶?近日,「花10元去中醫館配酸梅湯」的話題在內地爆紅,掀起一股喝酸梅湯的熱潮。有網紅直播自己到中醫館抓藥及煲酸梅湯的過程,影片吸引超過2,000萬人觀看,大批網紅紛紛追捧酸梅湯的養生功效,不只把中醫館當成打卡點,蜂擁去抓藥,甚至有人將酸梅湯湯包當成火鍋湯底。

酸梅湯直播吸引2000萬人圍觀 掀內地養生新熱潮

綜合內媒報道,有網紅在抖音直播自己到中醫館抓藥及煲酸梅湯的過程,不到人民幣10元就可以買到一劑酸梅湯湯料,便宜又好喝。片段吸引超過2,000萬人觀看,令「花10元去中醫館配酸梅湯」話題登上平台熱搜榜。大批網紅隨即跟風,拍攝走進中醫館看診、開方抓藥、煲酸梅湯的過程,更號稱「這是更適合中國人的飲料」、「打敗奶茶店」等。

酸梅湯成為人氣養生飲品↓↓↓

 

酸梅湯成為火鍋湯底 中醫館變打卡熱點 

這股熱潮越演越烈,甚至出現不少誇張行逕,例如,網紅帶著攝影機到訪醫館,彷彿將看診的地方當成了打卡勝地,甚至有人去吃海底撈時,將酸梅湯材料倒進火鍋當成湯底。不少醫館更趁著熱潮,將酸梅湯配方放在店內最顯眼的位置招徠;浙江省更有中醫院表示,酸梅湯訂單暴增,醫院已經斷貨。

酸梅湯訂單急增賣斷貨,中醫館成打卡點↓↓↓

 

另外,從多條片段中可見,不少網紅都是「刷醫保」,僅花不到人民幣10元的低廉價格,就能買到一份原材料,甚至是已煲好包裝好的酸梅湯。因此,杭州市醫療保障管理服務中心日前向各定點醫療機構發出告示,解釋酸梅湯屬於中藥保健類飲品,不屬於醫療保障基金支付範圍,更表示將會進行核查,一經發現違規將嚴肅處理。

酸梅湯功效成分|有助消化但非人人適合 中醫指3類人忌喝

雖然風潮還未吹到香港,但很多香港人都喜歡一邊吃火鍋,一邊喝酸梅湯。註冊中醫師古鎧綸接受《星島頭條》訪問表示,烏梅湯(酸梅湯)算是百搭的涼茶,具開胃、生津、幫助消化的食療功效,味酸,性平和,可以作為日常飲料,大部分人飲用都沒有問題,但有3類人要特別小心。

 

烏梅湯用的是甚麼材料,有何功效?古鎧綸醫師表示,煲烏梅湯沒有固定的材料,但傳統會使用烏梅、山楂,另有些人會加桂花、甘草、陳皮等。主角烏梅,功效是斂肺澀腸,止久嗽瀉痢,反胃噎膈,蛔厥吐利,消腫涌痰,殺蟲,又治瀉痢煩渴,霍亂吐下,下血血崩。

他指出,烏梅湯主要作用是生津,當容易口喝的時候、夏天流汗較多,或秋天乾燥都適合喝,也可以在吃飽吃滯後飲用消滯,每日喝1至2杯已經非常足夠。至於不少香港人邊吃火鍋,邊喝酸梅湯的習慣呢?古醫師亦表示這樣沒有問題。

但他提醒,烏梅湯一般不會在空腹時喝,加上多數是凍飲,不建議喝太多。再者,烏梅湯屬於涼茶的一種,並非人人適合飲用,例如胃病患者,飲用後可能引起身體不適。

 

3類人避免喝太多酸梅湯

  • 患胃病者:胃部會有「頂住」的感覺,或會有痰
  • 糖尿病人:煲烏梅湯時,會加入很多冰糖或白糖,糖尿病人要小心飲用
  • 筋骨損傷人士:中醫認為「酸味入筋」,酸性食物對筋有收縮的作用,因此但凡筋骨損傷、容易拗柴,或反覆出現韌帶損傷的人士,都不宜吃太多酸的食物

酸梅湯糖分|1杯酸梅湯等於2粒方糖 但比2種飲品健康?

另外,營養師李杏榆接受《星島頭條》訪問,以營養學角度分析酸梅湯是否健康。她表示,食譜不同,酸梅湯的糖分含量也不同,沒有一個固定份量。但以一般酸性飲品而言,需要1至2茶匙的糖要沖淡酸味。換言之,1杯味酸甜適中的酸梅湯,可能含有5至10克糖。

 

李杏榆表示,有說法指,酸梅湯的材料例如山楂、烏梅、桑椹等,酸性重有助改善胃口;山楂及薄荷,中國人則認為可增強消化力及化胃氣。但她提醒,若經常飲用,攝取過多糖分有機會影響正餐食慾,甚至增加總卡路里的攝取。

有甚麼人不適合喝酸梅湯?甚麼時候飲用最好?李杏榆表示,一般成年人當成消暑飲品,喝1杯並無問題;但消化力較弱、胃酸分泌較差,或有幽門螺旋菌,干擾胃酸分泌的人士,都未必適合飲用,因可能導致胃部不適及胃酸分泌失衡的情況。她也建議,最好是早上及午間飲用,避免在晚上喝,因為酸梅湯始終是含有糖分的飲品。

酸梅湯比2類飲品健康?她補充,比起台式飲品或茶餐廳奶茶,酸梅湯依然是相對健康的選擇。因為奶茶會添加鮮奶或花奶,含有脂肪,而台式飲料也可能會加珍珠、芋圓等配料,增加了碳水化合物。酸梅湯的卡路里全都是來自糖分,山楂、烏梅、桑椹、甘草、薄荷本身卡路里很低,因此總熱量一定較低。

那麼,自己煲酸梅湯完全不加糖就是最好嗎?李杏榆表示否定,完全不加糖會令酸梅湯酸度太高,有可能影響胃的消化力及胃酸分泌,應該要控制糖量,或使用代糖、稀有糖等。

李杏榆提醒,喝所謂養生飲品應小心糖分,因大多養生成分,如蓮子、花膠、雪耳等本身是沒有味道的。要煮得養生又美味,都會加入冰糖、椰汁等,令整體味道容易接受。她以桃膠為例,桃膠只是樹脂,但大家聽到「膠」就有增生膠原蛋白錯覺,為此而吃桃膠糖水,結果卻只是攝取了糖分。

記者:Louise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