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男30歲已患高血壓 重達200磅服藥16年 靠3招激減50磅成功降血壓

更新時間:16:14 2024-05-17
發佈時間:16:14 2024-05-17

高血壓可引發多種慢性疾病,由於沒有明顯病徵,亦被冠以「隱形殺手」的稱號。本港一名男子於30歲已患高血壓,甚至曾重達200多磅,多年來靠服藥控制病情。後來因為一個原因,他決心減肥,調節飲食,成功磅減至150磅,血壓數字變得「靚仔」。

患高血壓重達200磅 30歲起服藥16年

據衞生署「2020-22年度人口健康調查」顯示,本港約有29.5%的15歲至84歲非住院人口患有高血壓,而且有年輕化趨勢。現年46歲的洪先生,於30歲時確診患上高血壓,十多年來靠藥物控制病情。

為何會患上高血壓?⬇⬇⬇

洪先生年輕時愛吃煎炸食物和自助餐,導致早在30歲時已患高血壓。他表示:「服藥當然會有副作用,這十幾年來曾轉藥幾次,亦曾上試過敏感。不過那時一直覺得服藥就控制到,今天吃完,明天血壓一定『靚』,所以一直也怎麼用其他方法去改善。」

患高血壓因1事減肥 激減50磅成功降血壓

直至數年前,他獲邀擔任好友的伴郎,於是毅然決定減肥。除了做運動外,亦跟隨營養師建議從飲食入手,最終讓體重成功從200多磅減至150磅,除了體型更見健康之外,最令他喜出望外的是血壓數字亦變得「靚仔」。

【同場加映】高血壓會引致嚴重疾病?

降血壓3大飲食貼士 常吃1物易致血壓高

除了做運動,洪先生也跟隨營養師的建議,調整飲食習慣。他表示:「我的飲食習慣真的改變了整個方向,由喜歡自助餐、重口味的東西,變成『均衡飲食』。除了體態,整個人的感覺都輕盈了不少。」到底,有何飲食秘訣?

1. 避開多汁醬的食物

洪先生表示,外出用膳時時「要學識點樣叫嘢食」,例如避免進食濕炒河粉等食物,因為醬汁是影響健康的「重災區」。另外吃燒味飯時也會提出「汁另上」,務求減少攝取過多鹽及油分。

2. 自備飯盒

都市人生活忙碌,要每晚自備翌日的餐盒對不少人來說均是一大挑戰。洪先生笑指自己也不例外,選擇食材及烹調方式方面,他有一套:「我會一次過準備3至4日的份量,只要用對儲存的方法就可以。我的餐盒很簡單,一份蒸菜或烚菜、一份糙米飯或意粉,主要是低升糖的主食類以及一份肉。肉類我多數會選擇雞胸或海鮮,這些都是優質蛋白質。」

3. 多吃原型食物

罐頭、加工食品亦藏高鈉陷阱。洪先生深深明白吃原型食物的好處:「以前我也很喜歡吃腸仔等加工食物,但其實這些食物於製造過程中加入了不少鹽、糖或其他化學成份,所以現時我也會選擇原形食物,是比較健康的選擇。」

除了調整飲食習慣,他亦會參與「東區地區康健站」舉辦的高血壓互助小組或運動工作坊,透過朋輩工作坊的互相鼓勵及理解,一起克服「高血壓」的健康問題。對於預防高血壓的時機,洪先生寄語指:「You are what you eat,我覺得無論多年輕也好,也要懂得及時投資自己將來的健康,健康要預防於未然。」

【同場加映】握拳頭5秒可自測血管健康!4招速看中風患心臟病風險

 

預防高血壓 在家煮食有何注意?

據食物安全中心研究,本港成年人攝取鈉的膳食來源主要來自佐料及醬料和湯水,還有加工和醃製肉類食物。環境及生態局指,市民在外出用膳時,可要求「醬汁另上」、「少汁」、「走汁」等;在家下廚時,多以天然調味料來提升菜式風味,以取代高鈉的佐料及醬料;在自製湯水時,應適量添加食鹽及其他調味料,甚至不加鹽;購買預先包裝食品前,則應查閱食物營養標籤的鈉含量。

環境及生態局、降低食物中鹽和糖委員會及食物安全中心主辦的「全城減鹽減糖」運動,近期推出《預先包裝食品「鹽/糖」標籤計劃》,讓消費者容易辨認「低鹽」、「無鹽」、「低糖」及「無糖」的產品,從而作出有依據的決定。《少鹽少糖食店計劃》則旨在鼓勵餐廳為顧客提供少鹽少糖的菜式和選項,全港已有約1000多間餐廰、快餐店及茶飲店參加計劃,讓市民在外出用膳時有更多健康選擇。

延伸閱讀:降血壓食物|血壓高忌吃香蕉?服藥忌吃柚子?營養師推介10種水果降血壓

 

延伸閱讀:哈佛醫學院教6招天然降血壓防中風

---

相關文章:

高血壓宜吃香蕉雞肉?降血壓7大飲食秘訣 防中風心臟病

比日行1萬步更有效 日本醫生實測1個簡單動作 成功降血壓減10kg

降血壓方法|吃1類蔬菜易患高血壓!哈佛醫學院教6招天然降血壓防中風

每日吃1種零食有效防癌 更可降血壓血糖抗衰老

飲洋甘菊茶可防中風防癌?研究證5種茶有效降血壓

---

《星島申訴王》推出全新項目「區區有申訴」,並增設「我要讚佢」欄目,現誠邀市民投稿讚揚身邊好人好事,共建更有愛社區。立即「我要讚佢」︰https://bit.ly/3uJ3yyF

想睇更多精彩內容,請立即瀏覽「區區有申訴」活動專頁,https://bit.ly/41hgS9E

緊貼最新最快新聞資訊,請立即下載星島頭條App:https://bit.ly/3Q29V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