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臟癌有跡可尋?1年半前或已現1先兆 醫生揭2類人風險高
發佈時間:18:54 2024-09-12
胰臟癌因為沒先兆可言,因此致死率高,有「癌王」之稱。不過有醫生分享指,不少胰臟癌患者其實在確診約1年半前,都會出現1個容易忽略的徵狀,可視為胰臟癌的先兆!
胰臟癌有跡可尋?1年半前或已現1先兆
據肝膽腸胃科醫生錢政弘在節目《小宇宙大爆發》分享指,近年胰臟癌新症有增加趨勢,原因與肥胖及高血糖人口越來越多相關。他指出,以下2類人患胰臟癌風險比較高:
- 糖尿病患者
- 愛吃甜點者
錢政弘醫生指,胰臟的功能是分泌胰島素來調控身體血糖水平,不過上述兩者因為病情及飲食習慣關係,令胰臟一直不停釋放胰島素,胰臟等於不斷超時工作,最終導致胰島細胞逐漸減少,增加胰臟負擔,提高胰臟致癌風險,當中糖尿病患者更可增2倍患胰臟癌風險。
【同場加映】胰臟癌症狀+高危因素
確診前1年半體溫微升 升幅小易忽略
胰臟癌幾乎毫無先兆,每當患者確診往往已達中後期病情,因此胰臟癌亦有「癌王」之稱。不過,錢政弘醫生引述一項美國研究指,不少胰臟癌患者在確診前1年半,都出現輕微發熱的徵狀,體溫約維持在37.1°C-37.2°C,患者只會感到身體輕微悶熱,容易被忽略。
研究估計當胰臟出現癌細胞時,會令皮下組織脂肪層的一些特定蛋白質產生作用,開始燃燒脂肪。不過,錢政弘醫生表示:「這種燃燒脂肪並非一般的減脂,而是『脂肪棕化』過程,不是正常現象。」
確診胰臟癌已是晚期?6類症狀要小心
如何及早識別胰臟癌?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資料,胰臟癌是本港較為常見的癌症,發病率位列第10,死亡率則位居第4。在2021年,香港已有889人因胰臟癌去世,其危險程度不亞於肺癌、大腸癌及肝癌等其他常見癌症。根據本港醫管局資料,若身體出現以下症狀,可能是患上胰臟癌的警號:
- 上腹部出現與飲食無關的持續疼痛,並會反射至背部
- 食慾不振、噁心、嘔吐、消化不良、腹脹等腸胃障礙現象
- 出現黃疸、皮膚搔癢、大便呈陶土色
- 體重短時間內銳減
- 上腹部出現固定、堅硬的腫塊
- 腹水
胰臟癌患者較常出現以下併發症:
- 黄疸
- 當腫瘤擴大壓迫神經,腹痛會加劇
- 嚴重體重下降,進食情況差的病人可能需要鼻胃管餵飼或靜脈輸入營養補充品
甚麼人易患胰臟癌 成因是甚麼?
胰臟癌成因是甚麼?甚麼人易患胰臟癌?據本港醫管局資料,胰臟癌的成因仍未完全明瞭,有可能是胰臟的細胞變異增生。大部份的胰臟癌指的是來自胰管上皮細胞的腺癌。
胰臟癌高危因素+預防方法⬇⬇⬇
胰臟癌大多在65歲後發病 有何風險因素?
醫管局指,胰臟癌較常發生於65歲以上人士身上,此外,以下10類人風險也較高:
- 種族:黑人的風險較高
- 性別:男性比女性有更高風險
- 抽煙:吸煙者比不吸煙者患上胰臟癌的機會高出大概2至3倍
- 糖代謝異常:糖尿病可以增加患上胰臟癌的風險
- 超重:超重的人有較大風險
- 飲食:長期過量進食動物脂肪和少吃蔬菜和水果會較易患上胰臟癌
- 化學品:長期接觸殺蟲劑後、石油或染料
- 感染幽門螺旋桿菌:患上胰臟癌的機會比非患者高出2倍
- 遺傳性胰臟炎:遺傳性慢性胰臟炎會增加胰臟癌的機會,但非常罕見
- 慢性胰臟炎:常與胰臟癌一同發現,但不一定是導致胰臟癌的原因
如何預防胰臟癌?5大方法減風險
醫管局指,不能完全防止胰臟癌的出現,不過,改變一些生活方式有助降低罹患胰臟癌的風險:
- 戒煙:吸煙的煙霧中含有致癌物質,可以破壞DNA調節細胞的生長
- 保持健康的體重:體重過高增加患上胰臟癌的機會,如果需要減肥,建議採取漸進和健康的方式,以達到目標
- 經常做運動:適量的運動可以減少患上胰臟癌的機會
- 健康飲食:多進食水果,蔬菜和低動物脂肪食品可以减少患上胰臟癌的風險
- 避免接觸危險化學品,或使用適當安全措施
延伸閱讀:確診胰臟癌多屬晚期 存活率僅3個月 11種食物保護胰臟防患癌
資料來源:《小宇宙大爆發》、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醫管局
---
相關文章:
37歲男上腹痛揭患胰臟癌 切4大器官保命!「癌王」6大症狀 背痛也要小心
胰臟癌飲食|胰臟癌確診多屬晚期 存活率僅3個月 營養師教吃11種食物防癌保命
上腹痛下腹痛原因不同!不一定腸胃出事?醫生教用「九宮格」找原因 8種腹痛須求醫
76歲英格蘭前領隊艾歷臣 胰臟癌晚期逝 大便出現1顏色是警號 醫生教自測症狀
58歲男常胃痛以為身體衰老 確診胰臟癌3個月後逝 6症狀恐增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