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怕社交/突恐懼不適是患焦慮症?自測焦慮症6大徵兆 附減壓建議

更新時間:17:55 2025-01-15
發佈時間:17:55 2025-01-15

【焦慮症/情緒健康】香港人講求效率,生活非常忙碌,承受著不少壓力。壓力是對挑戰的自然反應,在某些情況下甚至有益,例如在考試或工作中,適當的壓力能提升專注力。若壓力過大或持續存在,可能會引發精神健康疾病,包括港人常有的焦慮症。焦慮症與暫時性的焦慮或緊張感不同,恐懼或焦慮感更強烈更持久。

焦慮症分6大類別

「焦慮症」是一個統稱。它涵蓋了多種具體的疾病,這些疾病具有過度恐懼和焦慮的特徵,以及相關的行為障礙。每種類型都有其特定的標準和症狀:

  1. 廣泛性焦慮症:對日常生活中的多個事件或活動過度擔憂。
  2. 社交焦慮症(社交恐懼症):對社交場合有強烈恐懼,擔心會被他人評判或審視。
  3. 恐慌症:一種突然的強烈恐懼或不適感,通常在幾分鐘內達到高峰。
  4. 特定恐懼症:對特定物體或情境的強烈恐懼,例如高度或動物。
  5. 分離性焦慮症:對與依戀對象分離的過度恐懼或焦慮。
  6. 廣場恐懼症:害怕處於難以逃脫或在恐慌發作時無法獲得幫助的情境中。

如何判斷患上焦慮症?6種症狀可自測?

根據《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焦慮的特徵是對多個事件或活動(如工作或學校表現)過度擔憂和焦慮,至少在6個月內,這種情況大多數日子裡持續存在。

如果過去6個月內,你曾出現以下6個症狀中的其中3個甚至更多,而且部分症狀在大多數日子裡存在,代表可能已經患上焦慮症:

  1. 坐立不安或感到緊張
  2. 容易疲勞
  3. 難以集中注意力或思維空白
  4. 易怒
  5. 肌肉緊張
  6. 睡眠障礙(難以入睡或保持睡眠,或睡眠不安和不滿意)

焦慮、擔憂及相關的身體症狀會對社交、工作和日常生活造成顯著的身心困擾或損害。

有何方法減壓和預防焦慮症?

有效的應對策略對於管理壓力和預防焦慮症至關重要。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採用適當的應對機制,更好地處理壓力來源,保持情緒平衡,並改善整體健康。

筆者為大家介紹兩種應對策略,分別是「問題導向應對」和「情緒導向應對」。

問題導向應對策略

定義:

  • 採取直接措施來解決引起壓力的問題,旨在通過實際行動改變或消除壓力來源。

優點:

  • 通過解決壓力的根本原因,問題導向應對提供了長期解決方案,減少未來出現壓力的可能性。
  • 採取積極措施解決問題可以提升正面經驗,從而增強自信心和抗逆力。

例子:

  1. 時間管理:制定時間表來管理工作行程,有助於我們以更系統化的方式工作,更有條理,並促進任務完成。
  2. 解決問題:確定問題的根本原因並制定解決方案。
  3. 收集資訊:收集相關的資訊,以便作出明智的決策,並減少不確定性。
  4. 尋求幫助:當自身未有足夠資源解決問題時,適當地尋求幫助。

情緒導向應對策略

定義:

  • 管理面對壓力時的情緒反應,而不是解決問題本身,旨在減少與壓力來源相關的情緒困擾。

優缺點:

  • 情緒導向應對可即時紓解情緒困擾,但效果只是暫時性,而且不能解決問題的根本。過分依賴情緒導向應對或會令人習慣逃避問題,長遠反而有機會使問題惡化。

例子:

  1. 放鬆技巧:練習深呼吸、冥想或瑜伽來平靜心靈。
  2. 分散注意力:透過看電影、閱讀等消閒活動來轉移注意力。
  3. 社會支持:與朋友和家人交談,尋求他們的支持和理解。

了解自己的精神狀態,預防壓力引起的焦慮

  • 了解並及早處理壓力:了解壓力的源頭並及早處理可以防止其升級為焦慮。
  • 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運動、均衡飲食和充足睡眠有助於管理壓力水平。
  • 提升抗逆力:學會從積極的角度看待問題,並尋找解決方案,而不是專注於困難本身。
  • 尋求專業幫助:發現自身未能解決情緒困難時,應諮詢心理健康專業人士,以尋求管理壓力和焦慮的策略和支援。

最後筆者提醒大家,管理好精神健康症狀對每個人都至關重要,平日應多注意自身情緒的變化,並適時採用恰當方法緩解壓力,有助維持良好的抗逆水平和預防精神疾病。

撰文:香港都會大學護理及健康學院助理教授 劉國威博士

延伸閱讀:吃香蕉三文魚抗焦慮?營養師推介10種食物 護腦改善情緒

相關文章:

忽然頭痛胸痛或患焦慮症?專家教7問題自測症狀 分辨輕微/中度/嚴重程度

工作壓力大常氣喘肚痛 20多歲女確診焦慮症 專家解構22種症狀 教3招與「阿焦」共處

張敬軒親述曾患躁鬱症「連出門口都出唔到」 與抑鬱症有何分別?解構症狀/成因/支援方法

30多歲女嚴重抑鬱出現7重人格 精神科醫生陪伴10年耐心整合:如一命換一命|醫生專訪

焦慮症妻10年不敢下床 夫辭職照顧 精神科醫生天天家訪 終踏出家門|醫生專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