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至60歲易患類風濕性關節炎?1類人風險高3倍 專家解構成因/症狀/護理方法

更新時間:16:26 2025-02-12 HKT
發佈時間:16:26 2025-02-12 HKT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主要影響關節的慢性自體免疫性疾病。根據流行病學研究,全球約有0.5%至1%的人口受到此病影響,這意味著每100名成年人中,約有0.5至1人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

30至60歲易患類風濕性關節炎?1類人風險高3倍

雖然任何人都有可能罹患此病,但女性的發病率約為男性的2-3倍,這一差異可能與雌激素的影響有關。類風濕性關節炎通常在30至60歲之間發病,但也可在其他年齡段出現。早發病的患者(如30歲以下)通常病情較為嚴重,預後較差。隨著年齡增長,發病風險逐漸增加。患者通常會出現關節疼痛、腫脹、僵硬及變形等症狀,並因炎症反應而感到疲勞,伴隨食慾不振和低燒等全身性徵狀。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確切成因至今未明,但研究表明多種因素的相互作用可能會引發疾病。自體免疫反應被普遍認為是主要原因,其中免疫系統錯誤地攻擊自身的關節組織,導致炎症和關節損傷。

基因因素也扮演重要角色,某些基因(如HLA-DR4)與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發病有關,意味著家族中有病史的人風險較高。儘管如此,醫學界認為病人不是直接遺傳該病,而是遺傳了易患此症的體質。

此外,多項流行病學研究顯示,吸煙者患上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風險顯著高於不吸煙者,尤其在有家族病史的情況下,影響更為顯著。長期吸煙可使發病風險增加約1.5-3倍,因為香煙中的有害化學物質可能導致免疫系統異常。

如何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

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目標是減輕症狀、控制炎症及預防關節損傷,從而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早期診斷和治療至關重要,因為一旦出現關節侵蝕,便無法逆轉。因此,患者應及早與專業醫護人員商討治療方案,並透過各種藥物和非藥物治療來控制病情。

目前,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藥物治療主要包括非類固醇消炎藥、改善病情抗風濕藥、類固醇及生物製劑:

  • 非類固醇消炎藥物:可減輕疼痛和炎症,但無法防止關節損傷。
  • 抗風濕藥:可避免進一步損傷關節組織,減輕腫脹,並緩解病程進展。
  • 類固醇:雖然有副作用(如骨質疏鬆、高血糖等),但在專業醫護人員的指導下短期使用風險有限,能有效減少炎症並抑制免疫系統過度反應。
  • 生物製劑:能針對異常細胞及特定免疫系統分子,精確控制炎症反應。

如何護理類風濕性關節炎 ?

在護理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時,保護關節至關重要。首先,適度的運動是關鍵。低強度運動如游泳、步行和騎單車不僅能增強肌肉力量和靈活性,還能減少對關節的壓力。研究顯示,練習太極和水中運動對改善關節靈活性及緩解疼痛有顯著效果。此外,控制體重也是保護關節的重要因素,超重會增加膝關節和髖關節的負擔,因此應通過健康飲食和定期運動來維持理想體重。

在日常生活中,患者應使用較大且有力的關節來提取重物,並避免長時間保持同一姿勢,定期變換坐姿和伸展身體。此外,患者應避免加速關節變形的動作,例如用手掌而非手指來扭動瓶蓋,以減少對尾指關節的壓力。在休息時,建議患者仰臥平躺,以保持受影響關節的伸展姿勢。同時,患者應保持正確的坐姿和站姿,確保脊椎平直。

部分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在早晨可能會經歷關節僵硬,這種情況可持續一至兩小時。這類患者可以在早上先在床上活動關節,然後再起床,以減輕僵硬和疼痛。久坐後,如果膝部感到僵硬,應在站立前先進行屈曲和伸展,以增加關節的靈活性。同時,患者應密切關注關節的疼痛,並儘量減少工作時的體力消耗。如有需要,考慮使用輔助器具,如拉鏈器、改良筷子、穿襪輔助器及坐廁扶手等,以進一步減輕關節的負擔。

保護關節對於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健康管理至關重要。透過上述護理措施和非藥物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可以更有效保護關節,減少疼痛和不適,提升生活質量。患者應與醫護人員密切合作,根據病情進行必要的藥物調整和制定個性化的護理計劃,以獲得全面的照護和心理支持。

撰文:香港都會大學護理及健康學院高級講師 鄔忠銘

延伸閱讀:營養師推介7種食物改善痛風 消腫止痛紓緩關節痛

---

相關文章:

甚麼年紀容易關節痛?35歲就退化?中醫推介23種食物湯水強筋骨KO關節痛

肩痛不一定是五十肩 亂拉筋做運動更痛 專家教分辨症狀 3招急救止痛

喝水太少易致痛風?吃車厘子可減少發作?專家教3招擺脫痛風紓緩關節痛

年紀大腰痛/眼矇/記性差 吃蛋黃豆腐可改善?營養師教改善年老6大問題

轉季溫差大關節痛忌吃即食麵?中醫教10大飲食禁忌 推介15種止痛湯水食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