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燒不一定是壞事!研究揭超過這體溫增免疫力 更集3大好處
發佈時間:19:34 2025-02-17 HKT

【發燒原因/退燒方法】一發燒就要服用退燒藥?有研究發現,發燒時讓身體達到這1個溫度,反而可以讓身體增強免疫力。有醫生指出,體溫升高可帶來3大好處,惟長者、嬰兒在發燒時風險更大,須小心控制體溫,盡早退燒。
人為甚麼會發燒?集3大好處可增免疫力
為甚麼發燒不一定是壞事?家醫科醫生李思賢在其Facebook專頁發文指出,許多人一發燒就急於服用退燒藥,認為降溫能加快康復,但發燒是身體對抗病原體的重要防禦反應,適度的體溫升高能增強免疫功能,有效地清除病原體。他指出,發燒可以為身體帶來3大益處:
- 提高免疫活性:發燒能促進白血球的移動與增生,加強身體的免疫反應。
- 抑制病原體生長:不少細菌與病毒在高溫環境下難以繁殖。
- 強化吞噬作用:發燒能提升巨噬細胞、嗜中性球等免疫細胞的殺菌能力。
體溫多高最有效增免疫力?體溫太低恐增死亡率?
李思賢醫生引述一項2021年發表於《Biology》期刊的研究指出,當人體體溫超過38°C時,體內的樹突狀細胞與T細胞的遷移與活化會有所增強,並促進細胞因子生成,例如TNF-α、IL-12的產生,從而提高身體免疫效能。而T細胞中的CD4+、CD8+的功能也會增強,令抗感染能力有所提升。
相反,當體溫低於36°C則可能抑制身體的免疫反應,降低淋巴細胞的循環和轉移,降低抗原的能力,甚至增加敗血症等重症患者的死亡風險。
長者染病較不容易發燒?注意4徵兆保命
李醫生指出,年長人士的發燒反應較年輕人弱並不代表感染較輕,反而可能是免疫功能衰退的警號。根據2023年一項發表於《IJTCMR》期刊的研究顯示,感染肺炎的長者若無發燒反應,死亡率則有所升高。而在敗血症患者中,低體溫則與較高的死亡率有關聯。
研究中亦發現,百歲人瑞在感染時仍能產生發燒反應,顯示良好的發燒能力與免疫功能有關。然而,對於長者來說,發燒的溫度過高可能增加心肺功能的負擔,因此是否退燒需要個別進行評估。
李醫生表示,研究也顯示,人體的基礎體溫會隨年齡增長而下降,每增加10年平均基礎體溫約下降0.15°C。所以,長者即使未達38°C,但體溫比平時高出1.1°C以上,應要警惕感染的可能性。相反,若長者感染時沒有出現發燒,但出現精神混亂、嗜睡、跌倒、低血壓等不同症狀,就要高度懷疑是否出現潛在感染。
3情況須盡快退燒 服藥以外還有哪些方法?
李醫生指出,雖然發燒有助於對抗感染,但在以下3大情況下,適當的退燒仍有必要:
1.提升舒適度
- 退燒藥有助緩解發燒引起的頭痛、肌肉酸痛等,幫助患者的身體獲得充分的休息,加快康復。
2.預防高燒併發症
- 若體溫超過39°C,或伴隨抽搐,例如幼兒發熱性痙攣,適時給予退燒藥退燒可減低風險。
3.特殊人群
- 嬰兒、慢性病患者及身體免疫力較差的人士,則需要更謹慎地控制體溫,以避免不良後果。
李醫生提醒,退燒藥雖然能有效降低體溫,但長期或頻繁使用可能帶來副作用,例如可能導致胃部不適、增加肝臟負擔等。因此,在適當情況下,可嘗試透過物理降溫方式,以舒緩發燒的症狀,例如溫水擦拭、補充水分、穿著透氣衣物等。最重要的是關注整體病情、症狀變化,以及個別患者的需求,建議可在專業醫療指導下做出最佳決策。
發燒出現6大症狀即求醫
根據本港醫務衞生局資料,發燒是一種徵狀,是身體對付病菌、病毒等病原體入侵的自然反應。發燒時,身體會增加產生抗體、提升吞噬細胞作用、加快循環系統運作,以幫助抵抗入侵的病原體。在這情況下,體溫一般會在38.5至40℃(101-104℉)之間。但如果體溫過高,或出現以下任何一種併發徵狀,必須盡早求醫:
- 體溫升高至40℃ / 104℉以上
- 呼吸困難、嚴重咳嗽或胸痛
- 面色蒼白或轉藍、有皮下出血跡象
- 昏迷、神智不清、精神恍惚、癱瘓、全身抽搐(抽筋)、頸梗僵直
- 咽食困難、嗓子(喉)痛、不停流口水
- 嚴重嘔吐、腹瀉、腹痛、腰痛、脫水
延伸閱讀:吃乳酪可防感冒流感?營養師教9招增免疫力 排毒抗發炎防糖尿病
資料來源:家醫科醫生李思賢(獲授權轉載)
---
相關文章:
預防流感必吃!6類食物增強免疫力 吃雞蛋/三文魚可減風險?喉嚨痛/咳嗽/發燒吃甚麼?
日韓流感嚴重!醫生旅行必備8種中西成藥 退燒/止咳/止瀉/止嘔/收鼻水
紓緩/預防流感湯水合集!中醫推介5款湯止咳/化痰/收鼻水 1類人易中招!增免疫力飲五指毛桃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