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刻與死神競賽 救急扶危拯救生命|養和 — 醫者情‧醫者心
發佈時間:00:05 2023-08-06 HKT

急症室猶如一個爭分奪秒、與死神競賽的戰場,命懸一線的傷病者能否獲救,往往取決於醫者瞬間的決定,所以站在最前線的急症科專科醫生必須「周身刀、張張利」,判斷也要「快狠準」,病患才可得到適切救治。養和醫院急症科專科醫生岑健醫生時刻鞭策自己,要成為一名果斷且心思細膩的急症科醫生,除了要不時溫故知新,鞏固醫學上的知識,更要胸懷謙卑的心,從前輩和同袍身上學習,不斷累積實戰經驗。
文:養和醫院急症科專科醫生岑健醫生、記者張瑤
要經歷過生死,方能體會生命的可貴。小時候親歷唐山大地震,一幕幕觸目驚心的災禍場面至今仍歷歷在目,看盡生離死別,感悟生命的無常,但災後的救援同時讓我看到生命的奇蹟乃事在人為,亦因此深深燃起我內心那團救死扶傷的火,立志長大後要當一個醫生。成為醫科生後,一套以急症室醫護為題材的劇集《ER》把我迷住,每當看到劇內救急扶危的場面時,也教我揑一把汗,吸引着我踏上急症科專科之路。
壓力成推動力 加速成長
我會形容急症科專科醫生的工作刺激又新鮮,永遠無法預計下一秒會發生甚麼事。我們每天都身處節奏急促、充滿未知的急症室內,這刺激的背後,實際帶來無形的壓力,事關每每面對突發狀況,我們一念之間的決定,也可為病人帶來深遠影響。正因急症室內不容絲毫失誤,這推動着我更努力提升自己,還記得在急症室實習的第一年,每次有急症,即使不是由我負責,我也會第一時間趕往急救房,從旁觀察前輩如何處理和判斷病情,並提供所需協助,我深信通過親身接觸不同病例,可讓我累積實戰經驗以提升急救專業知識。然而,要在短時間內處理眾多傷者,偶亦難免出錯,實習時期導師對我的指正,令我得以從錯誤中學習,激發我繼續學習和進步。

電光火石間的關鍵決定
事實上,急症科需要涉獵的醫學範疇可謂又闊又廣,各種無法預計的疑難雜症和罕見傷患也會遇到。記得多年前,一對嘴唇發藍、哭鬧不停的女嬰被送到急症室,從父母口中得知她們進食已煮了一整天的蔬菜粥後,短時間內出現嘴唇變青藍等不適情況,我即時斷定其為亞硝酸鹽中毒,血液不能如常運送氧氣,導致嬰孩缺氧,亦即俗稱的「藍血症」。我立即安排轉介兒童深切治療部,幸好女嬰及時接受解毒治療,住院數天後康復出院。若當時不能當機立斷準確斷症,盡快為女嬰安排治療,後果可大可小。所以說急症科醫生必須「精通十八般武藝」一點都不誇張,我們所接受的訓練,無不是為了確保危急病患在步入急症室時,我們能迅速、果斷地作出正確判斷。
在急症室內,我也遇過不少震撼心靈的畫面,為我帶來不少反思和體會,亦令我明白到病人其實也可以是醫生的良師。記得曾遇過一位女士,行車途中遭碎石高速擊中左眼,眼窩和附近頭骨深深凹陷,這種情況光是描述已覺驚心動魄,但傷者仍能保持鎮定,還不忘安慰同行丈夫和正為她處理傷口的醫護人員。這次經歷提醒着我,作為急症科專科醫生,必須時刻保持冷靜,方可專注搶救傷者。

生死不由人 盡力便無憾
站在生死邊緣,有時即使耗盡心力,也無法救回病人。面對病人離世,我們亦不免感到揪心、難過,但生死不由人,醫生擁有知識和技術去救人,惟有時命運也不在自己掌控之中。在急症室工作多年,我更明白調節好自己的心情十分重要,深呼吸一口氣後重新振作,才可以繼續拯救生命,只要盡了最大努力,便毋須過於自責。
為本港急症專科發展感驕傲
說到本港急症科的發展,現今急症室設備完善,輕則擦傷,重則腦中風、中毒、車禍、燒傷的病人都是我們照顧的對象,擔當着分流病人的重要角色。自上世紀90年代急症科醫學院成立至今,我有幸目睹急症科專科訓練涵蓋更廣,從臨床毒理學、深切治療,到大型災難應變、野外急救,以至近年不斷冒起的各種傳染病等等均要涉獵其中。盼望未來有更多醫科生投身急症科的專業,守穩救人最前線。

任何人可做心肺復甦?
當遇到有人心臟突然停止跳動,心肺復甦法(CPR)是最有效救回生命的方法。本港大部分緊急救護召喚都能在十二分鐘內抵達現場,但若能夠在患者心臟停止的首十分鐘內,為其進行心肺復甦,並盡早使用自動心臟除顫器(AED)進行除顫電擊,便可大大增加患者生存的機會。要知道每遲一分鐘進行急救,其存活率可降低百分之七至十,腦細胞缺氧四分鐘便會開始死亡,對腦部造成永久傷害。
心肺復甦法是經過多年科學研究和經驗制定的一套急救方法,學習心肺復甦法能夠在危急時候救人一命,特別是當身邊家人有需要時能夠傍身。只要經過訓練,任何人也可以掌握急救的基本知識,現時香港紅十字會、消防處、聖約翰救傷隊、各醫療服務中心都有提供這類課程,部分課程可供年滿13歲的青少年報讀。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