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源性猝死|常做運動不煙不酒也猝死? 1種隱性疾病高危 醫生拆解成因症狀
發佈時間:20:22 2023-11-06
猝死個案時有發生,即使不煙不酒、常做運動,也有此風險?心臟科專科醫生王泰鴻接受《星島頭條》訪問,講解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 SCD)的成因、症狀及預防方法。他表示,心源性猝死幾乎無任何病徵,若病發後心跳停頓,但沒及時急救,存活率恐不足3%。
心源性猝死成因|突現2種惡性心律不正即時致死
猝死可分為「心源性」及「非心源性」,到底是甚麼引發?王泰鴻醫生受訪表示,導致「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是,急性心肌梗塞(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引發惡性心律不正。
甚麼是心源性猝死?
- 在沒有任何先兆或預警的情況下,在短時間內(通常是症狀出現後1小時內),因心臟原因而自然死亡。
- 根據醫學文件,約有10%的急性心肌梗塞人士,會出現心室性心搏過速(Ventricular Tachycardia)和心室顫動(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 心室性心搏過速和心室顫動,是最常見的惡性心律不正,屬心肌梗塞最嚴重的併發症,是即時致死的原因。
心源性猝死症狀|倒下前無徵兆 1疾病成猝死隱患
王泰鴻醫生強調,心源性猝死之前多數沒有症狀。很多人患有嚴重冠心病卻不自知,是因為身體毫無明顯病徵,也沒明顯的不適感覺。但當出現極端天氣(酷熱天氣警告、寒冷天氣警告),或突然做一些平日沒有做的劇烈運動,就很容易令冠心病的病情出現突變,引致「急性心肌梗塞」。
他指出,以下4類人士屬冠心病高危一族:
冠心病高危人士:
- 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
- 吸煙人士
- 年齡:因隨著年齡增長,心血管退化
- 遺傳:有男性直屬親人在45歲前,或女性直屬親人在55歲前,患上心血管疾病
此外,本港衞生署指出,精神緊張也較易引發冠心病。冠心病9大成因如下:
不煙不酒猝死風險低?拆解2大錯誤觀念
不煙不酒,就沒猝死風險?王醫生表示,很多人對心血管疾病或心源性猝死存有誤解,以下2種錯誤觀念最常見:
錯誤觀念1:以為經常做運動,不煙不酒,又沒有病徵,就等於沒有心血管疾病
- 真相:中度高血壓,高膽固醇、早期冠心病、糖尿病,甚至早期或嚴重癌症,都可以完全沒任何病徵。以為自己沒出現身體不適、沒有病徵,就等於沒有患病,是完全不正確的觀念。
錯誤觀念2:認為男性發生心臟猝死的機會比女性較高
- 真相:本港每天約有3至5人因心臟病猝死。60歲以下的冠心病患者,男性比例佔大多數;但60歲之後,男女患病比例其實差不多。
- 誤解原因:坊間通常只報導在街上或運動暈倒不治的個案,當中以年輕男性為主,但大部分猝死個案是在院舍或醫院發生,沒有被報導。
由於心源性猝死沒有任何症狀或先兆,因此王醫生建議,應定期進行心臟檢查,才能得知自己是否患有嚴重的隱性冠心病,預防病發。
心跳停頓存活率不足3% 即時CPR可避免猝死
王泰鴻醫生解釋,惡性心律不正,可能引致心室性心搏過速或心室顫動,導致心跳停頓(Cardiac Arrest):
心室性心搏過速或心室顫動:
- 心跳會由正常的60至100下,急升至200甚至超過300下
- 心臟雖仍在跳動,但跳得太快,令心臟失去泵血功能,只是在顫動(即沒有一開一合)
- 心跳停頓的存活率每分鐘下降7至10%
心肺復甦4大注意事項 留意CPR按壓速度深度
王醫生指,如果沒有人在等待救護車到達前為患者急救,患者的存活機會十分渺茫。而最近有研究發現,如果在香港街上突然有人出現「醫院外心跳停頓」(Out of Hospital Cardiac Arrest),存活率不足3%。
他提醒,唯一的處理方法,就是即時為患者心肺復甦(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以及恰當地使用自動心臟除顫器(AED機)。
CPR正確程序:
- 心外壓加人工呼吸:30下按壓加2次人工呼吸
- 按壓速度每分鐘100至120下
- 深度最少要5cm
- 如有AED機,要立刻使用
王醫生補充,大部份亞洲先進國家及城市的學校,都會安排課程,教導學生使用CPR和AED機,但香港沒有相關措施。他建議市民參加相關課程,在有需要時可幫助患者。
延伸閱讀:身體6大警號是猝死先兆 頸背出汗要小心
延伸閱讀:運動後飲凍水增猝死風險?3類人高危
延伸閱讀:10種水果快速降血壓 減中風心臟病風險
相關文章:
41歲男不煙酒常運動險猝死 因1事心跳驟停血管全塞 小心10大警號
記者:Louise
-----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