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力大常吃麵包也傷肝?2大傷肝行為易忽略!5招有效改善脂肪肝防肝癌 附食譜

更新時間:19:40 2024-01-23
發佈時間:19:40 2024-01-23

不少「打工仔」工作壓力大,甚至經常「捱麵包」,原來這些行為也易傷肝。有醫生指,除了飲酒捱夜,有2種行為同樣有損肝臟健康,但亦較易被忽略。他教5招逆轉肝臟損傷,預防肝硬化及肝癌。

壓力大常吃麵包也傷肝?2大傷肝行為易忽略

家醫科醫生魏士航在網站撰文,講解脂肪肝成因及傷肝行為。他指出,肝被稱為「沉默的器官」。脂肪肝也很普遍,患上脂肪肝代表肝臟脂肪比例超過5%。由於肝臟痛覺神經分布較少,加上肝發炎時一樣能正常運作,故初期的脂肪肝幾乎沒有症狀。

根據本港衞生署資料,「非酒精性脂肪肝」是一系列與肝臟細胞積聚過多脂肪導致的疾病,嚴重可導致肝臟衰竭或肝癌,風險因素及演變過程如下:

魏醫生表示,肝臟損傷程度分為4個階段:

  • 若健康的肝臟出現發炎情況,令肝指數上升,會先後導致「脂肪肝」及「肝臟纖維化」。
  • 若情況持續惡化,最終有機會演變成肝癌或肝硬化。

此外,他警告,脂肪肝與糖尿病、高血壓及腎病是互為因果。脂肪肝人士患心血管疾病風險高2倍,罹癌風險亦會上升33%。

2大傷肝行為易被忽略 常吃麵包風險高?

脂肪肝危機,正隱藏於日常生活當中!魏士航醫生強調,並非只有喝酒、熬夜晚睡或工作過勞才會「爆肝」。有2種常被忽略的情況極為傷肝,長此下去會加劇肝臟損傷,導致脂肪肝,甚至引發肝硬化或肝癌。

傷肝行為、傷肝原因如下:

 

傷肝行為|1. 長期慢性壓力

  1. 脂肪堆積:為處理慢性壓力,人體會分泌大量皮質醇,導致胰島素阻抗上升,肝臟脂質代謝減少,刺激脂肪形成的同時,亦減少脂肪的利用,導致脂肪堆積。
  2. 系統性炎症:慢性壓力也會導致腸道菌叢失調或腸漏症,引發系統性炎症。

傷肝行為|2. 飲食不當

  1. 攝取過量碳水化合物:活化肝臟脂質新生作用,促使身體製造大量脂肪,結果引發肥胖及脂肪肝。
  2. 優質蛋白質攝取不足:當脂蛋白不足,就會阻礙肝臟運送脂肪,導致脂肪堆積於肝臟中。

5招逆轉肝病 改善脂肪肝+預防肝硬化/肝癌

如何逆轉及預防脂肪肝等肝病?魏士航醫生指出,適當紓緩壓力及改變飲食習慣,均有助改善胰島素阻抗及減少脂肪產生,同時改善腸道發炎或腸道菌叢失調問題,從而修復脂肪肝,避免繼續惡化。逆轉脂肪肝5大方法如下:

 

緩解肝臟損傷,改善脂肪肝及預防肝硬化/肝癌的方法 :

  1. 「Me Time」:每天都要有一小段遠離壓力、只屬於自己的時間。建議進行正念、冥想或呼吸法,眾多研究證明這些活動有助改善壓力相關的症狀、進食行為和發炎問題。
  2. 適量補充適應原:屬天然植物衍生物,可抵消壓力產生的不良影響,如疲勞、失眠、情緒低落和血壓高。適應原例子包括甘草、南非醉茄、綠茶及紅景天。
  3. 「211餐盤飲食法」:攝取適當比例的碳水化合物、蔬菜及蛋白質份量。比例為:2份蔬菜、1份全穀類及1份蛋白質。
  4. 限制攝取酒精及果糖,減少對肝臟造成負擔。
  5. 攝取益生菌。

甚麼是「適應原」?根據歐洲藥品管理局(European Medicines Agency)指引資料,這詞最初由藥理學家N. V. Lazare於1947提出,用以描述一些可為身體抵抗壓力影響的草藥,它們具有以下特質:

  1. 安全無毒。
  2. 可廣泛提升身體對於生理、化學及物理有害因素的抵抗力。
  3. 可調節器官系統,維持正常機能。
  4. 當身體與虛弱,適應原的作用越顯著。

延伸閱讀:吃太多白飯易有脂肪肝?常吃5食物養肥肝臟恐致癌

 

延伸閱讀:營養師推介10類食物消除脂肪肝 吃魚也有效

資料來源:「魏士航醫師|航向健康減重新體質」(獲授權轉載)、香港衞生署

相關文章:

身形纖瘦也會患脂肪肝?吃保健品仍不能避免?醫生拆解脂肪肝4大迷思

易感冒疲勞防脂肪肝 推介14類食物養肝排毒 吃三文魚也有效

吃飯速度比這時間快 患脂肪肝風險高23倍 忽略1事易肥易腦退化

40歲男狂打嗝揭患肝癌晚期 醫生籲1情況即求醫 恐患3種癌症

吃太飽也傷肝?3大行為比捱夜更傷身 恐致肝癌脂肪肝

---

《區區有申訴》答問題送盆菜,現正進行利是公價問卷調查,編輯部會揀選最具創意的得奬者,送出價值$1700「新春佛跳牆盆菜」套餐或價值$200「五福臨門煲」︰ https://sthl.ly/3u2XsZW

《星島申訴王》推出全新項目「區區有申訴」,並增設「我要讚佢」欄目,現誠邀市民投稿讚揚身邊好人好事,共建更有愛社區。立即「我要讚佢」︰https://bit.ly/3uJ3yyF

想睇更多精彩內容,請立即瀏覽「區區有申訴」活動專頁,https://bit.ly/41hgS9E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