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盾的《慈悲頌》──此中真意(劉國業)

更新時間:15:53 2018-11-26
發佈時間:03:00 2018-11-22
  《慈悲頌》(《Buddha Passion》)在香港作亞洲首演,在「湼槃」一節,音樂退下,歌者不唱,以悲憫語調說:「是我覺悟!」大音希聲……作曲家譚盾以交響樂呈現敦煌壁畫上的佛教故事,成就一次中西聯乘之作。我不期然地想,譚盾或許會成為楊納傑克與華格納的混合體。
  六年前的一次偶然機會,譚盾隨敦煌基金會走進莫高窟,一幅幅色彩剝落的壁畫,撼動了他。譚盾憶述,他在莫高窟大半天,看到了世代支撐中國老百姓的信仰,也發現數以千計跟樂器、樂隊有關的畫作。通過作曲家敏銳的音樂感,我可以想像,譚盾腦海裏泛起了連綿不斷的美樂。自此以後,譚盾進出敦煌不下十幾次,又走訪歐美日多家博物館、圖書館,翻看敦煌文獻、手稿和樂譜,從幾萬個壁畫故事中篩選出六個民間傳說,創作歌劇《慈悲頌》。
  音樂引子奏起,群奏線條簡約,獨奏突出氣氛,有時空山靈雨,有時意韻豐盈,都很中國式。對熟知譚盾的音樂人來說,音樂風格亦「很譚盾」──旋律退居次要,以簡約之音,或單一樂器之獨奏,直趨人心,恍似電影配樂,瞬間撩動情緒,有點官能刺激。音樂的底蘊,讓人聯想起一幕幕花開花落、秀山麗水、橫嶺側峰、人間色相……如果華格納的音樂動機(Music Motif),擅長塑造劇主角的性格和心理狀態,那麼譚盾的電影交響樂手法,風格不同,功能一樣,帶領觀眾進入歌劇深層的意涵中。
  譚盾的風格,既是中國戲曲的集大成,也是譚盾的變奏,當中少了西洋歌劇的美聲花腔,卻多了中國戲曲的粗獷與率性,尤其是歌者引吭高唱之後伸延不息的尾腔,十分醉人。由此我聯想起捷克作曲家楊納傑克,他以捷克語的抑揚頓挫,構成富有特色的言語旋律,開創嶄新的歌劇唱法,而譚盾的《慈悲頌》,亦開創了中國人的歌劇唱腔!
  今次在港的演出,是清唱劇形式,我期待日後有機會看歌劇版本──華格納所提倡的Total Work of Art,屆時,感受必定大不同,讓我多點證據,判斷譚盾會否成為中國的華格納。

文:劉國業 圖:新視野藝術節
劉國業,新聞從業員,酷愛表演藝術,常穿梭於各大場館,以文字記下觀賞感念,回味接近真善美的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