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漢賢 - 堅持與放棄之外一天進一步|談經論學

更新時間:10:56 2024-01-28
發佈時間:10:56 2024-01-28

作為老師,我們每天都能近距離接觸學生,看到他們如何看待成功、面對挫敗。有時,筆者在上課時,也會給學生一些具挑戰的難題,讓他們費煞思量。當他們絞盡腦汁都無法解答時,見微知著,從他們的做法和心態中,就能看到他們在日常生活中面對其他難題時會如何面對了。概括而言,大致就是以下3種反應:

第1種:鍥而不捨。他們會一直嘗試尋找問題的答案,甚至在放學後繼續想方法(如請教其他人或搜尋相關書籍材料)。第2種:乾脆放棄。他們或許會甚為生氣地說:「這問題這麼難,根本沒有人會懂得如何做!」第3種:既不放棄,也不堅持。他們當刻不會因為找不到答案而氣餒,也不會有着一直勇往直前的拼勁。

作為老師或家長,我們究竟希望他們在面對困難時採取以上哪一種心態和做法呢?有人說,做人不應輕言放棄,遇到難題,要堅持到底;也有人說,做人要懂「斷捨離」,不想、不應和不能的,就要灑脫放手,不應庸人自擾。如事事執着,弄不好,恐怕還會弄出精神健康的問題吧。亦有人說,成功也好,失敗也罷,最重要心態要平和,不要患得患失。以上說法各有道理,也沒有一種是全對的。究竟採用哪一種心態,除了看外在環境外,還要看解難者對自我的認知,對自己的性格、能力和意願等的了解。

套用一些名人的說法在學生身上,就是:人們經常高估了自己一天里可以學的,但低估了自己在未來一年可以掌握到的。我們可嘗試跳出思維的框框,毋須對在一天內未能掌握的東西而耿耿於懷,將此視為失敗,該天放下就視為放棄。正如在《原子習慣》中,作者提到,當每天只要比前一天進步1%,持續一年後,因為複利的關係,便能有接近37倍的成長。今天的你未有能力解決的問題,如果不追求即時解決,而是務實每天追求小進步,未來就能將問題輕易解決了。

電郵:[email protected]


馮漢賢
作者為中學副校長、行政長官卓越教學獎獲獎老師、卓師會德育及公民教育範疇召集人。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2024年1月26日教育版專欄「學與教」。

延伸閱讀:

馮漢賢 - 協助學與教的好幫手|談經論學

馮漢賢 - 搞笑獎項 認真思考|談經論學

馮漢賢 - 從關愛到自愛 以「台」代「尺」|談經論學

馮漢賢 - 共通能力的培養|談經論學

馮漢賢 - 記憶在學習中的角色|談經論學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