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東紅 - 目的、觀察、方法、目標|芽芽學英語
發佈時間:12:43 2024-02-26
上星期提及堂侄女學英文的事情:方法不是最重要,目的才是重點,再來的便是幫自己「把脈」,自己是甚麼性格、有甚麼喜好等,最後才是「對症下藥」式的尋找和選擇方法,定下要達成的目標來配合自己的目的。
堂侄女已經是成人了,所以,她可以自己去定目的、「把把脈」,來看看自己的個性和喜好,她也可以四出尋找和選擇合適的方法,也可以定目標。
然而,小孩子卻不一樣,他們要靠着父母去實踐這一連串的工作,因為老師要照顧許多學生,總不可能對他們太多要求,大部分父母每天和孩子生活和相處,所以,父母才有條件扮演這個角色。
「學習目的」對孩子來說太抽象了,幼童的目的其實都很單純,大概只是「有趣好玩」,讓他們感到雀躍和快樂,這是他們做任何事的典型目的;進入小學階段,孩子的學習目的可能只是為了「盡責」、「交功課」,或給人嘉許讚賞等。
爸媽要從孩子的心理方向着手,去想他們的真實目的和你所盼望他們的目的,並在中間取得平衡。
說到孩子的個性和喜好,便得靠父母每天的觀察。個性上,有些小朋友有耐性,有些是「心急鬼」,有些是「multi-task」,要在同一時間做多樣東西才有「安全感」;喜好上,每個孩子都不同,也是要靠父母的觀察。
當爸媽掌握資料後,便可以開始尋找和選擇學習方法了。
個人而言,要學好英語,方法很簡單:把我們獲得的「資料」整理一下,每天和孩子伴讀一至兩本「屬於他們」的英語繪本,給孩子耳朵和眼睛的輸入,久而久之,孩子的英語能力,便像滾雪球原理一樣,越滾越大,越讀越好,當「雪球」滾到一定的「size」,它便是孩子踏入另一層次的基礎了。
陳東紅
作者從事英語教育出版20年,任職於多家報社;現為教育顧問編輯、兒童刊物《BINGO!》出版人、專欄作者及到校講師。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2024年2月26日教育版專欄「親子同路」。
延伸閱讀: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