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婉君 - 留意思想陷阱|家長教室

更新時間:12:13 2024-06-04
發佈時間:12:13 2024-06-04

遇到不如意事有負面情緒是正常,但我們要留意是否歸咎以下原因,不自覺進入「思想陷阱」:

非黑即白:所有事情只有一個絕對性的結果,不會有其他的可能性,只有對或錯、正或負,中間不存在灰色地帶。例如太太叫丈夫安排子女面試,丈夫覺得這是女士的責任,男人照顧子女是「住家男」,埋怨太太只要求自己做事。

攬晒上身:所有不如意及不好的事全都是個人問題,即把所有事情「個人化」責任全歸在自己。例如兒子不食媽媽煮的晚餐,媽媽覺得是自己烹調不好,未能滿足仔仔需要,甚至覺得未做好媽媽本分而羞愧,不停怪自己做得「不夠好」。

大難臨頭:把所有事情推向最嚴重的後果,甚至推想到「災難化」程度,覺得太困難而未能處理。例如兒子英文考試不及格,媽媽覺得所有科目成績會被拉低、考包尾,兒子將來升不上中學及大學,甚至影響事業發展。

當大家覺知以上想法時,就要提醒及反問自己,並用多角度思考及正面想法處理「思想陷阱」:

多個可能性:每件事有不同的可能性,不可能只存在一個結果。例如爸爸帶子女去面試可能讓人感到是「住家男」,但另一方面,爸爸給予子女支持,是一個難得能增進親子關係的機會。

考慮各因素:客觀分析問題及責任所在。例如兒子不食媽媽煮的晚餐,除了不滿意味道外,有可能是兒子身體不適或情緒不穩而影響食欲,故媽媽需要了解兒子的情況才能下結論。

合理化問題:生活一個層面不如意,不等於所有生活層面都不如意。例如兒子英文考試不及格,但其他科目成績不錯,而非學術科目有良好表現,可以在這些學科中尋找出路。

當我們能察覺到這些「思想陷阱」,就要大膽正視,思想正面繞道而行,減少落入情緒困境。

(歡迎讀者就有關內容,致電香港青年協會家長全動網熱線:2402 9230,查詢時間為星期一至五上午9時至晚上6時)


凌婉君
本欄由香港青年協會家長全動網社工及嘉賓輪流執筆,與讀者分享親職教育經驗;本文作者為凌婉君姑娘。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2024年6月4日教育版專欄「親子同路」。

延伸閱讀:

梁康民 - 讓孩子與情緒做朋友|家長教室

Laura - 看見行為背後的情緒|家長教室

凌婉君 - 運動的神奇力量|家長教室

鍾碧華 - 抗「逆」屏障(上)|家長教室

凌婉君 - 製造成功對小孩的重要|家長教室


--

緊貼最新最快新聞資訊,請立即下載星島頭條App:https://bit.ly/3Q29V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