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詠儀 - 一代制度一代人|教評心思
發佈時間:16:36 2024-07-05
今年是我校的25周年,我有個心願——在今明兩個學年內,以25作為目標,邀請25位畢業校友接受攝錄訪問,談談他們畢業後,在社會上成長及奮鬥的故事,讓學弟學妹學習及參考。
我先請老師們提名一些「有故事」的校友,再徵求他們的同意,讓我訪問及攝錄。今年4月,第一個階段的訪問完成了,我訪問了12位由2004至2017年畢業的校友,在準備訪問的過程中,我翻看了校友的成績表、學習歷程,甚或向當年的班主任先行訪問,重溫他們少年時的成長足跡。向來學生交功課給我多了,今回他們是我的受訪嘉賓,我要做足功課才行。
訪問主要圍繞校友當年在升學、擇業所走過的道路、吃過的苦頭、碰過的釘子、享受到的成果及領悟到的智慧。他們最年長的37歲,最年輕的25歲。12位年輕人,每個故事都不同,但每個故事都動聽。在訪問過程中,我頓然意識到,他們最年長和最年幼的,相隔才不過一個生肖,但我的感覺是,已經是兩代人了。
二千年代畢業的學生,仍是精英教育制度下成長的一群,一○年代畢業的,大多是12年一貫普及教育下成長的孩子。訪問中,我感受到二千年代畢業的學生,普遍存有較重的危機感,他們經過中一派位、中三時目睹一批同學未能順利升讀中四、中五後又要通過績分競爭升讀預科,重讀及重考公開試是當年他們出路的一個選項,危機感及見證個人和別人的失敗令他們謙虛務實、堅毅刻苦、追求專業肯定。
一○年代的畢業生,享受了全民教育的權利,6年的中學過程,相對於二千年代的畢業生,風平浪靜。社會也給予了他們多元機會,摸索生涯,他們面貌自信、靈活求變,喜歡創業。
一代制度一代人,但謙虛與自信、堅毅與靈活、專業與創業,互不排斥,反而互補,願年輕的他們,不分年代,為香港的未來打拼,發光發熱。
潘詠儀
作者為元朗公立中學校友會鄧兆棠中學校長、教育評議會執委。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2024年7月5日教育版專欄「教評心思」。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