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偉邦 - 藝術史的原則|視藝師語

更新時間:12:53 2024-10-17
發佈時間:12:53 2024-10-17

瑞士藝術史家沃夫林(Heinrich Wlfflin, 1864-1945)在《藝術史的原則》(Principles of Art History, 1915)一書中,根據文藝復興盛期到巴洛克的風格演化分離出5組對立的元素,並用以分析不同的藝術形式,在當時是一種十分前衛、科學及先進的美術史分析方法。

沃夫林在21歲時開始思考藝術史和哲學學科的發展問題,同時還寫了這麼一句話:「頭腦最好的人都坐在哲學殿堂中,藝術史大廳里卻擠了一堆庸才。」其寫作意圖和品味判準已經呼之欲出:哲學、科學才是好品味。他離開以前偏向注重講內容、象徵和歷史意義的藝術史分析手法,反而十分注重繪畫形式主義上的「風格」比較,找出其在不同前後時代的「形式原則」相異處,來凸顯其時代特色。他強調「藝術史的主要目標就是對風格變遷的理解」,並意圖將藝術史學明確建立成更科學化的學科——文化科學。

沃夫林理解到若風格研究一直停留使用有關藝術家個體、感覺、情性等強調個人經驗的語言,這種主觀性不能推進藝術史學成為更專門化的學科。因此,當下沃夫林的任務就是為學科確立具客觀性的方法論。他以「對比」作為基礎方法,用以描述與分析不同時代風格的變遷,最終使藝術史學研究擺脫對美的欣賞經驗、鑑賞評價、藝術家傳記式事實等等傳統研究法。

在《藝術史的原則》中,根據文藝復興盛期到巴洛克的風格演化5對組合的元素為:1.線性和繪畫性;2.平面度和縱深度;3.封閉形式和開放形式;4.多樣性和同一性;5.清晰性和模糊性。影響後期藝評尤為至深。直至現代的香港中學文憑考試視覺藝術科美術史試題,亦以對比兩件不同風格時代作品方法進行考測途徑。

電郵:[email protected]


陳偉邦
作者為香港美術教育協會前執行委員,資深藝術設計學院高級講師及前校長,香港本土藝術家。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2024年10月17日教育版專欄「學與教」。

延伸閱讀:

刁綺蓮 - 花燈:傳承與創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視藝師語

楊子琳 - 教育.新生兒|視藝師語

梁志芬 - 壁報設計好重要|視藝師語

陳偉邦 - 基弗的藝術教育|視藝師語

陳家敏 - 師生同步 藝術傳承|視藝師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