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咸豐到新中國:海軍名宿薩鎮冰與中國現代史|根本月報
發佈時間:12:05 2024-11-09
今年是甲午戰爭130周年,相信大部分活動都在明年舉行,該役1894年爆發,1895年結束。今年也是近代海軍名宿薩鎮冰(1859-1952)誕生165周年,他曾參與甲午之役,生於清咸豐年間,歷經民國,活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長壽的一生造就他成為中國現代史的見證者。
由甲午戰爭到武昌起義
薩鎮冰生於清文宗咸豐九年(1859),1869年11歲時與海軍結緣,考進有中國近代海軍教育發源地之稱的福州船政學堂駕駛專業;1877年與嚴復、劉步蟾、林泰曾等6人到英國格林威治皇家海軍學院(Royal Naval College, Greenwich)學習,成為中國近代海軍首批留學生(共36人)之一。中日甲午戰爭時,薩鎮冰為北洋水師康濟艦管帶(艦長),奉命守衛威海衛日島,日方日記描述薩與其戰友「頗能戰,以八門大炮抗擊我(日)艦隊二十餘隻,運轉巧妙,猛射我(日)各艦」。最後日軍吉野等三艦中彈,死傷23人。後來日島炮台勢不可守,薩鎮冰才奉提督丁汝昌令撤退到劉公島。
薩鎮冰雖英勇作戰,但甲午慘敗後,他依然和其他北洋水師官兵同被清廷革職,回鄉當家庭英語教師。由於海軍人才凋零,清廷在1899年重新起用薩鎮冰,光緒帝親自接見他。1909年,清廷成立海軍部,薩出任海軍統制。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清廷命薩率主力艦隊前往鎮壓革命軍,他面對忠於清廷或同情革命的歷史抉擇。薩按兵不動,各艦僅向天或海域發炮,避免傷及百姓及革命軍。最後,他在不背叛清廷的原則下順應潮流,主動交出艦隊指揮權,化妝成商人離艦,結果各艦紛紛起義投向革命軍。後來民國副總統黎元洪稱薩「不忍自殘同種……暗中保存武昌」,正是此意。
民國時期的「菩薩省長」
民國成立後,薩鎮冰依然得到重用,曾數次在北洋政府擔任海軍總長,1920年更兼任國務總理。薩在各職任內貢獻良多,組建多間海軍學校,支持創立中國最早的飛機製造廠。1922年末,福建出現3個省長:北洋政府委任的薩鎮冰、廣州軍政府委任的林森、獨立於南北政府的福建總撫王永泉,民初政局之混亂可想而知。薩鎮冰是福州人,得省民支持,經過協調,最後由薩擔當福建省長。薩鎮冰喜當省長多於國務總理,在任期間(1923-1926年)勤政愛民,熱心慈善事業,人稱「平民省長」、「菩薩省長」。
1933年,駐防福建的「一二八」抗日名軍十九路軍發動「福建事變」,11月在福州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獨立於南京國民政府之外。薩鎮冰支持新政府,並出任新設的延建省省長,但新政府僅成立54天便被南京國民政府派來的大軍撲滅。薩鎮冰憑着他在海軍的人脈和影響力,使十九路軍安全撤離福建,最後蔣介石並未為難薩,此後他賦閒福州。
拒赴台灣 留下建新中國
抗日戰爭爆發後,薩鎮冰未忘甲午舊恨,以八十之軀前赴東南亞宣傳抗日,募款和籌集物資。他回國後輾轉各地激勵士氣,曾到中國海軍水雷廠鼓舞將士加班生產水雷,供海軍之用。抗戰勝利後,薩鎮冰繼續從事慈善事業。1940年代末,他再次面對歷史轉折點,拒絕了蔣介石要他到台灣的安排,選擇留下建設新中國,不少海軍中人也受影響留在福州,為新中國海軍效力。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年逾九十的薩鎮冰出任全國政協委員、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福建省人民政府委員等職。1951年,得知中國人民志願軍漢城大捷,這位半世紀前經歷甲午喪師的前清海軍艦長當即振筆賦詩:「師入三韓大有聲,海東形勢一番更。美軍屢敗終難振,華裔方興孰敢輕……」北洋水師將領,只有薩鎮冰能看到中國軍隊翻身的一天。1952年4月,這位近代海軍名宿病逝福州,享年94歲。
冰心曾撰〈記薩鎮冰先生〉一文說道:「我就常常聽見父親說中國海軍的模範軍人,薩鎮冰一人而已……而每一想到他,就保留了我對於人類的信心,鼓勵了我向上生活的勇氣。」
本欄為香港大學中國歷史研究文學碩士課程同學會與《星島日報》教育版聯合出版。對原文有興趣的讀者可到港大中國歷史研究文學碩士課程同學會網頁下載:http://machsaa.googlepages.com
本欄歡迎院校學者投稿,分享個人學術見解及研究成果,1400字為限,查詢及投稿請電郵︰[email protected]。
文:香港大學中國歷史研究文學碩士課程同學會會員梁勇博士
延伸閱讀:
從1949年10月《兒童日報》 管窺四川市民面對的時代變遷|根本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