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漢賢 - 做個有回彈力的普通人|談經論學
發佈時間:12:08 2024-11-10
如果有人跟你說有一種不會跌倒的步行方式、不會射失的投籃動作,或不會失敗的成功方程式,你相信嗎?跌倒是人生必經過程,重要的不是追求永不跌倒,而是在屢次跌倒後仍然能重新站起來。有些人將這種幫助自己從失敗後重新恢復的心態稱為「情緒回彈力」。
談到高回彈力,運動界有不少成功範例。如「籃球之神」米高.佐敦,在高中時曾被教練裁掉,卻在失敗中激勵自己,最終成為NBA傳奇。他曾說自己失敗過很多次,這才是他成功的原因。同樣,被譽為史上最偉大的三分神射手史提芬.居里,他的三分球命中率也只有約43%,這意味着甚麼?就是最成功的人,也有57%的嘗試是未能成功命中的。這告訴我們,成功往往伴隨着不成功,提醒我們失敗是成長的重要部分,而情緒回彈力則是通往成功的關鍵。
本.富爾曼(Ben Furman)在其著作《回彈力》一書中強調:「回彈力不是天生,而是通過訓練和經驗來培養的。」那麼,如何在培育孩子的過程中提升他們的回彈力呢?
首先,避免過度保護,讓他們在環境中有嘗試和失敗的機會。這樣的經歷令他們有場景去面對和學會如何面對挑戰;其次,作出適當的引導,讓他們的心態變得更積極,設法避免他們因挫敗而滋長3P心態:以樂觀正面的心態(問題終會過去)來應對永久化心態(Permanence)(這個問題會永遠存在);以化整為零、化繁為簡的思維(問題可逐個擊破)與龐大化心態(Pervasiveness)(這個問題太複雜難解了)抗衡;以客觀分析(成敗有很多因素)來糾正個人化心態(Personalisation)(全都是我的錯)。
總括而言,就是希望通過正確的心態和教育方式,來幫助學生在挫折中學會站起來。寧可讓他們成為一個有不倒翁精神的普通人,也不要盲目追求他們成為「周身刀、張張利」,但經不起考驗的人。
馮漢賢
作者為中學校長、行政長官卓越教學獎獲獎者。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2024年11月8日教育版專欄「學與教」。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