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暉峻 - 靈活學習人文學科 凸顯存在價值|學友智庫

更新時間:12:18 2024-11-20
發佈時間:12:18 2024-11-20

隨着人工智能對文字的掌握日漸加強,社會對學習人文學科的必要性也漸生疑慮。然而,筆者認為只要教師能靈活地與學生共建知識,則人文學科的獨特價值始終難以被取代。

筆者任教中學中國語文科,不少興趣傾向理科的同學常以為語文是沉悶無用的,這時與其強行灌輸他們關於語文的意義,倒不如「投其所好」,從其感興趣的學科入手,使其體會語文的作用。例如給他們機會公開向同學推介其所喜歡的學科知識,此則既可將語文教育與學生興趣作融合,亦可讓學生了解到語文對表達的重要——這也是社交最重要的途徑,是從事任何行業都不可或缺的能力。

再者,學習人文學科會接觸不同的前人事跡,學生如能從中領會前人智慧,化為己用,則功莫大焉。就此,學生閱讀相關材料時,應多易地而處,教師亦可安排角色扮演等,讓其發揮創意。例如套用「東坡畫扇」的情境,讓其思考若自己是蘇軾,應如何協助製扇人償還債務,最後再對比原來的情節以見高下。這既能培養學生創意,亦使他們欣賞古人智慧,甚至能在他日以相關思維面對人生挑戰。

最後,以親身體驗的方式學習中國語文及歷史,更能提高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認識與興趣。不少中學每年均會帶領學生到香港中文大學遊覽,與學生探索一些蘊含中華文化的建築,如合一亭、知行樓、學思樓、未圓湖等。當文化的形式不再是沉實的文字,而是絕美的風景和充滿人間煙火的建築,學生往往才會感受到其意味雋永。這種心靈境界的昇華,更非科技的進步能比擬。

登高賦詩雖未必能直接興國,但人文學科在傳情達意、培養創意乃至陶鑄偉大心靈的重大價值,卻永遠不能被抹煞。《論語》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現今世代,除了重視人文的啟發作用,更當注意如何啟發人們重視人文。

電郵:[email protected]


林暉峻
本欄由學友社學友智庫專家及嘉賓輪流撰文,交流學與教經驗;本文作者為中國語文科教師。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2024年11月19日教育版專欄「親子同路」。

延伸閱讀:

彭樂謙 - 人工智能助提升教學效能|學友智庫

梁國成 - 體育科終納入呈分試|學友智庫

吳善揮 - 實施教育行動研究 引領教師專業發展|學友智庫

曹春生 - 不是不努力 而是時代變化快|學友智庫

黃雨晴 - 小學生寫記敘文是為了甚麼?|學友智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