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坑蓮花宮觀音像 看本土宗教文化融合|根本月報

更新時間:12:30 2024-12-18
發佈時間:12:30 2024-12-18

香港大坑蓮花宮(下圖),始建於清朝同治二年(1863)左右,為現存港島區最古老的觀音廟,先後於1986及2014年重修。蓮花宮建築奇特,外觀半八角形寶塔狀,設重檐攢尖屋頂,正面的小陽台設有西洋風格的欄杆,可謂中西合璧,全港獨一無二,於2017年10月24日列為法定古蹟。

蓮花宮既以觀音為主祀,為何不以觀音廟稱之?1986年蓮花宮重修時,華人廟宇委員會曾立碑記載。按碑文,大士(菩薩的通稱,這里指觀音),曾顯聖於蓮花石上為民解難,因建廟為名。又或因建立廟宇如蓮花狀,故以此為名。是否如此?年代久遠,原因已難溯。但佛教及觀音與蓮花有密切的關係卻有跡可尋。

香港大坑蓮花宮
香港大坑蓮花宮


佛教與蓮花關係

蓮花,被中國風雅之士喻為君子,所謂「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周敦頤〈愛蓮說〉)道盡了蓮花香、淨、柔軟、可愛的特性。因其特性,佛教往往賦予蓮花莊嚴之義。

在敦煌莫高窟中,不乏觀音尊像畫一手提瓶、一手持蓮(如莫278西壁龕外南側、莫217西壁龕外北側);或站於蓮花上俯視女供養人(如莫205西壁南側)、或坐於蓮花座上說法(如莫332東壁門上),均是意態莊嚴,法相慈悲。為增其義,蓮花宮附近街道亦以「蓮花街」為名,此為佛教生活化的明證。


石神壇與木神龕

蓮花宮依蓮花石而建,分上下兩層,主祀為觀音。下層觀音置於石製神壇內;上層觀音則置於木製神龕。

下層主殿有一雕工細緻的花崗石供枱,枱後為一觀音金身像,高不足1米,坐於蓮花座上,全身披上白色法衣,法衣上布滿大小不一的蓮花,呈粉紅色,間有蓮花附以青綠花托。法衣連帽子,遮蓋了全身,包括手足及額頭。觀音像面帶微笑,惟雙目緊閉。像後有「慈航普渡」紅色旗幡,彰顯觀音以慈悲普渡眾生的功能。

上層觀音像置於木神龕內,大小高度與下層觀音像相若。觀音像亦是身披蓮花圖樣法衣,惟雙手外露,右手持塵拂,左手作印契,驅逐煩惱之餘,亦有接引眾生之義。法衣只蓋至額頭部位,面容外露,雙眉彎如月,目光有神,有威嚴意相。

蓮花宮上層(右圖)及下層(左圖)觀音像
蓮花宮上層(右圖)及下層(左圖)觀音像


法相法衣大不同

蓮花宮兩尊觀音像有男相及女相。上層觀音像觀其容貌,形態是女相無疑;下層造像鼻樑高聳,是男相之貌。敦煌盛唐以後觀音像多是以女相呈現;惟中唐以前,不乏男相造像,如莫高窟158窟,觀音畫像明顯繪有男性性徵鬍鬚。

觀音一般造像多是站在蓮花上或坐於蓮花座上。蓮花宮觀音像,一尊亦是坐在蓮花座上;另一尊則為法衣所蓋,無從得悉座下為何物。

蓮花宮觀音像有其獨特之處。可先從法衣說起,法衣把觀音像大部分身體蓋上,這在敦煌莫高窟所有觀音造像中完全未有發現;而其金身,在敦煌莫高窟觀音造像中亦是缺歟。蓮花宮觀音像現今之造相與香港一般天后廟內的天后像甚為近似,兩者均是全身披上不露手足的法衣。大坑位處銅鑼灣,19世紀時是與海濱為鄰,居民把觀音與天后混淆也有可能。淫祀(不合禮法的祭祀)是香港本土宗教的一個特色,這可算是一例。

此外,蓮花宮上層木龕內之觀音像手持塵拂,與手持淨瓶、柳條一般觀音像大異奇趣。至於下層觀音像,雙目緊閉,這在觀音畫造像中亦是罕見的。

香港大坑蓮花宮,雖以蓮花為名,惟其建築設計,主祀神靈,實為觀音廟。惟由於歷史及其他各種因由,觀音像的造型與一般寺廟的觀音造像已有差距,箇中可體現部分觀音的概念已與本地文化互相融合。


本欄為香港大學中國歷史研究文學碩士課程同學會與《星島日報》教育版聯合出版。對原文有興趣的讀者可到港大中國歷史研究文學碩士課程同學會網頁下載:http://machsaa.googlepages.com

本欄歡迎院校學者投稿,分享個人學術見解及研究成果,1400字為限,查詢及投稿請電郵︰[email protected]

文:香港大學中國歷史研究文學碩士課程同學會會員邱國光博士

延伸閱讀:

「老竇」推動的慈善和教育事業|根本月報

從咸豐到新中國:海軍名宿薩鎮冰與中國現代史|根本月報

從1949年10月《兒童日報》 管窺四川市民面對的時代變遷|根本月報

生活 • 是一種選擇|根本月報

井岡山文化研學路線初探|根本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