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學 如何成為旅遊業發展資源|智凝都會

更新時間:11:58 2025-01-14
發佈時間:11:58 2025-01-14

香港政府近年致力推動旅遊業發展,更響應中央港澳辦、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提倡「無處不旅遊」的理念,要充分發掘香港的旅遊資源。2024年的《施政報告》提及,由政務司副司長任組長的「發展旅遊熱點工作組」,將結合社會力量,發掘和建設新的地區旅遊熱點,並推動熊貓旅遊和賽馬旅遊等旅遊產品。

然而,除了上述的發展方向,香港其實擁有豐富的文化和文學資源,同樣適合發展為旅遊資源,例如盧瑋鑾教授早於1980年代已於《星島日報》刊登一系列有關魯迅、蕭紅、戴望舒和許地山等文化名人的文章,介紹他們在香港的歷史和文學足跡。到2001年,香港中文大學的香港文學研究中心更推動「香港文學散步」,此後發展為由香港不同文化機構持續推動有關香港社區的文學書寫。由此可見,香港的文學和學術資源其實可以更好地運用於推廣旅遊文化之上。

延伸閱讀:報刊中的張愛玲──數碼時代下的現代文學史料探尋|智凝都會


文學和文化旅遊發展潛力

可能有人會認為,一般大眾對文學的興趣不大,發展文學和文化旅遊資源未必能引起旅客來港的興趣。這類觀點仍然把目光放於短期旅遊和單次旅遊的層次上。特區政府現正要把香港打造成教育樞紐,建立「留學香港」的品牌,預計將會有大量留學生在中長期赴港學習和生活。根據教育局資料,在2023/24學年,在香港修讀全日制專上課程的學生約為22萬人,其中非本地學生佔6.4萬人,即每10名學生就有3人是非本地生。

隨着政府放寬院校非本地生限額,中長期而言,香港將持續有數量龐大的留學生群體,而他們在香港至少生活一年。故此,發展旅遊資源不能再只停留於考慮以天數計算的旅遊模式,而應關注對香港文化饒有興趣、具有一定學術水平的人士。同時,疫情後旅遊模式已然變化,旅客需要更多的是文化體驗類型的深度遊。

要推動文化旅遊,政府跟本地大學合作是一個可行方案。筆者在過去的文章中已經提及,香港的文化和文學資源其實非常豐富,但仍然未獲具體和切實的政策去統合推動。以筆者關心的張愛玲研究為例,早於2016年,香港旅遊發展局就曾推出「香港體驗行」,其中「張看香港」旅行團行程內容包括參觀香港大學、於酒店品嘗「愛玲宴」、漫遊加多利山和花墟、遊覽赤柱和淺水灣、登上太平山追蹤〈第一爐香〉的白房子,並於北角英皇道尋找張愛玲的生活足跡等。這個旅行團的設計確實能夠包含重要的張愛玲相關景點。但是從2025年的眼光來看,單靠「走馬看花」的旅行團未必有助建立一個焦點明確的旅遊品牌。我們需要的,是一套整體發展文化文學旅遊的方案。

延伸閱讀:以張愛玲小說為例 看中國現代文學版本研究的重要性|智凝都會


張愛玲與文學旅遊

舉例來說,我們在旅發局的網頁上輸入「張愛玲」,能找到建議景點資料是「淺水灣」,相關的說明是「淺水灣是香港著名的旅遊點,也是高尚住宅區。彎月形的迷人海灘,鎮海樓公園內的媽祖娘娘、觀世音神像,都吸引不少遊客。而附近的影灣園,歷史風情濃厚,當中的露台餐廳就是張愛玲的小說《傾城之戀》男女主角邂逅的地方。」如果從文學散步和文化旅遊的觀點來看,旅客期待的可能是更多有關文學的說明和介紹,以及更多有關張愛玲的文學景點的相關連結。

例如《中國旅遊》月刊於2020年9月的一篇文章〈張看香港 張愛玲百年誕辰回望〉中,就詳細地整理了大量有關張愛玲與香港景點的資料,包括〈重訪邊城〉中張愛玲途經中環的石板街、〈浮花浪蕊〉中提及的羅湖口岸、張愛玲曾經拜訪好友宋淇於繼園街的住處、北角英皇道蘭心照相館拍下的張愛玲著名照片、〈第一爐香〉提到的灣仔新春市場等等,都是我們在既有的景點之外可以發展的新資源,惟暫時未見獲官方網頁納入作整體介紹。上述文章更設計了兩天的文學行程,十分值得參考。

從大學的文學教育角度來看,我們如何能夠在課堂以外配合文化產業和旅遊資源,在推動香港旅遊和文化產業方面作出具體貢獻,是未來值得深入探討的議題。


本欄歡迎院校學者投稿,分享個人學術見解及研究成果,1400字為限,查詢及投稿請電郵︰[email protected]

文:香港都會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副教授梁慕靈博士

延伸閱讀:閱讀文學作品只能賞析?——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科學化」|智凝都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