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漢賢 - 目標與目的 理想與理由|談經論學
發佈時間:12:37 2025-03-29 HKT

老師經常叮嚀學生:「做人要有目標」、「讀書要有目標」。學校在制訂發展計劃時,也會運用PIE三個步驟,其中的P,就是目標(Purpose)制訂。可見,目標對於做人做事有多重要。
然而,僅有目標是否足夠?顯然不是。設定目標只是讓我們看到想到達的終點站、想獲得的成果而已。如果缺乏追尋目標的動力,那一切都將淪為缺乏行動的空談。因此,除目標外,我們還需要確定它背後的重要支撐——「目的」。
延伸閱讀:馮漢賢 - 課堂四問|談經論學
目標與目的並不相同。目標是理想,目的是理由;目標是What(獲得甚麼樣的成果),目的是Why(為甚麼想要這些成果)。目標指引方向,目的賦予動力;不同人可有相同目標(如提升學業成績),但背後有不同目的(如有更好的升學選擇或證明自己的能力):或有相同目的(證明自己的能力),但抱有不同目標(如提升學業成績和學界運動有好的比賽表現)。無論如何,「雙目」同樣重要,兩者不可或缺。
最近,暢銷書《最強學習法》系列出版了新一期(副題:「將一百本學習法暢銷書重點整理成冊」)。
延伸閱讀:馮漢賢 - 情緒日記 快樂數簿|談經論學
作者藤吉豐及小川真理子在撰寫該書前,先對100本學習著作(涵蓋大學教授、補習班和私塾講師、腦科學家、記者、研討會講師、評論家、高學歷藝人等實踐的學習法秘訣)的精髓進行整合,並根據提升學習效能的重要性排序,列出40種方法,當中包括時間管理(第6名:善用零碎時間)、溫習習慣(第20名:啟動「五感」)、第26名:朗讀有助於提升記憶力)及閱讀方法(第16名:學會速讀技巧)等層面。
而「先釐清(學習)目的與目標」竟然高居第2名,即以上書本整合的100本學習類著作中,作者都普遍贊同這對學習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總括而言,以上所述旨在強調學生在準備學習這件事上,除了要學技巧,同樣及更重要是要學心態。老師在協助教導同學時,宜兩者並重。
延伸閱讀:馮漢賢 - 積極的不完美主義|談經論學
馮漢賢
作者為中學校長、行政長官卓越教學獎獲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