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芷琪 - 《混沌少年時》——別讓混沌混淆 (上)|家長教室

更新時間:14:46 2025-04-01 HKT
發佈時間:14:46 2025-04-01 HKT

近日《混沌少年時》一劇引起不少討論,不論拍攝手法、題材、演員表現均令人熱議。當中,青年的獨有文化——就不同表情符號的演繹及背後表達的訊息令不少父母驚訝。「簡單的一個符號背後竟然有那麼複雜的意思?」坦白說,單是訊息本身,父母就已經難於理解,更何況是潛藏在一個簡單的符號之後?

不少父母看着劇集,都對認識子女世界有感困難。作為父母,其實我們也感混沌了。

延伸閱讀:凌婉君 - 與年輕人好好對話|家長教室

 

坊間出現不少解讀文,逐一為父母拆解青年文化,勤力的父母們亦即時挑燈夜讀,希望能更了解青年子女的想法。父母的用功當然值得欣賞,嘗試認識青年文化及生態的確有助我們與青年展開對話,惟青年文化轉變之快,確實非父母能一一跟上。就以Facebook作例子,當你為了貼近「潮流」而學會使用Facebook之際,你的子女早就轉移至Instagram,當你向Instagram邁步,他們又已用Threads了。不是說父母可以就此放棄追上潮流、認識子女,只是我們毋須因未能緊貼而自責/憂慮,只要保持開放、保持好奇,持續探索就好了。

延伸閱讀:韓詠芝 - 跑步令我和女兒連在一起|家長教室

 

相比認識青年文化,或許親子關係的根基更為重要。如果子女面對困難,他們相信父母能理解、能接納,他們自然會求助於父母,那就算我們未認識「橙色心心」的意思,我們已能及時安慰子女、及時支援他們。反之就算我們認識再多,及時發現了端倪,但子女卻把我們拒諸門外,那我們的「寒窗苦讀」又有何意義?

其實青年文化之出現,某程度上就是青年希望逃離主文化,建立同儕歸屬感的產物。小動物被發現行蹤,都巴不得立即撤離吧!所以,與其捕風捉影,不如讓我們回歸根本,學習好好與子女溝通,建立子女願意停泊的避風港吧!

(歡迎讀者就有關內容,致電香港青年協會家長全動網熱線:2402 9230,查詢時間為星期一至五上午9時至晚上6時)

延伸閱讀:梁康民 - 考試「悅」和「孩」共處|家長教室


鄭芷琪
本欄由香港青年協會家長全動網社工及嘉賓輪流執筆,與讀者分享親職教育經驗;本文作者為鄭芷琪姑娘。